• 關於我們
  • 最新消息
  • 高教資源分享
    • 教練團/共創夥伴
    • 課程列表
    • 揪課專區
    • 許願課程
    • 專欄文章
  • 常設展
  • 展演廳
  • 演講廳
    • 直播活動
    • 影音列車
  • 會員專區
    • 會員登入
    • 加入會員
  • 聯絡我們

跨領域 創新教學 教學實踐 工作坊 高等教育 教練團 閃亮亮

[活動報導] 蘇慧貞校長以「人文為本質的追求-人社領域的永續發展」為題,談論人文社科在歷史洪流中的變化性發展歷程。

2022「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成果聯展」活動紀錄 2022/08/05

由國立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主講「以人文為本質的追求-人社領域的永續發展」,從界定人文與社科的意義為始,談論人文社科在歷史洪流中的變化性發展歷程,一開始先說明人社領域的基本價值,接著談到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社科的素養,以探究身而為人存在的價值與依歸來自省,更提到培養學科的專業知識,讓大學的場域回到社會可以應用、回饋。

再來闡述人社領域的本質與政治、醫學、農業等所有學科密不可分,而人社領域的社會價值更是在於凝聚社會向心力,促進溝通、理解,思考行為背後的原因,據以制定重要社會決策、公共政策。戰後,人文社科一度式微,現今當人社領域與科學再次結合,反思「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促使前瞻性發明的推進。科學跟人文社科的碰撞,在人類的歷史上,科技主導顯性的社會發展,而各國為了追求社會發展將資源集中於科學與技術教育,例如:日本政府要廢除國立大學的人文社會科系(政治、經濟、文學、教育等)。但科技與倫理的衝突也隨之而來,故漸漸地發現人文社科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蘇校長更認為人文社科在大學裡不是一門附屬的課。要有宏觀的人文社科,跨科”際”的整合帶來的有,互利共生的概念,職涯發展的機會,企業經營的規模。蘇校長強調「唯有理解不同學科的視角,尊重各學科之間的價值」,方能達到多元跨域的合作,而真正有益於國家社會的多元群體的共存,建構自我永續發展的特點。其中人社專業人才結合對STEM的理解可以有更全面的思維,如果科技人才缺乏人社素養,未來也會碎片化跟分工化。

最後,蘇校長以成功大學為例,闡發治校理念重視以人文為本質,創建College X (不分系學程)、踏溯臺南(大一必修課程),打造跨科際整合、跨域學習的軟硬體空間,具體化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發揮成功大學以高等教育學府與在地產業合作的影響力,建構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發展的宏觀視野。

人社領域的本質
※不僅出於道德的政治哲學,而且通過與植物學、醫學和農業的互動,以及對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反思,與所有科學密不可分
※提供新的概念、工具和表達方式,幫助了解世界及全球變化
※在自我和人格建立中發揮效用

人社領域的社會價值
※凝聚社會的向心力,促進溝通與理解
※幫助及參與社會決策,與公共政策、市場交流相關
※挑戰社會常規與傳統價值,帶動思維變革
※幫助人思考行為背後的原因


(點我回顧精彩演講)
回上一頁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高教資源分享 教練團/共創夥伴 課程列表 揪課專區 許願課程 專欄文章
常設展
展演廳
演講廳 直播活動 影音列車
會員專區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