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台灣跨領域計畫的先驅,陳竹亭教授主持的「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大學溝通能力的養成中程個案計畫」(簡稱SHS計畫),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短短六年間即帶領科學與人文攜手合作,率先引領教育界及學界反思面對多元社會複雜議題必須跨界,更能在跨領域教育、研究乃至教育傳播,全方位累積豐富的成果。
人事現實變化無常,能有人十年相伴,實屬不易;在高教領域各式計畫紛繁轉換遷移歷程中,真正做到十年陪伴,鼎力相助,於今已是奇蹟,計畫總顧問成功大學中文系陳昌明教授正是十年來始終陪伴我們、引導計畫邁向奇蹟的高教傳奇人物。透過十年持續累積的功力與眼界,在計畫邁入新階段的此刻,陳昌明教授回顧總體計畫十年篳路藍縷踏出的感動與豐厚,從中焠煉出寶貴的經驗,勾勒計畫的獨特願景,引領我們進一步掌握計畫方向,一同邁向前瞻、永續與創新的高教革新之旅。
108課綱今年已在中小學基礎教育正式開跑,代表強調素養能力培育的課程與學習觀在台灣教育體制成為主流,更代表跨領域合作落實於素養課程的建構已是教育界無法迴避的潮流,在這一波席捲而來的全球教育革新浪潮中,台灣教育界有一位先知型的人物有鑑於新時代的教育需求,早在十二年前就以「高中優質化計畫」,率先帶領高中端學校及教師們,以實踐為本,積極導入跨領域新課程觀與教師專業社群培力,促使學校轉化成為具有活力和彈性的學習型組織,以因應世界快速變化的議題與教育轉型的需求......
身為歷史領域研究聲聞國際、卓然有成的史學家,黃寬重教授真正特殊之處不僅是專業研究的突出表現,更是數十年投注人文與科學跨域教育發展,為台灣數位人文及跨領域等多項前瞻計畫費心奔走的重要推手。
曾旭正教授,是少數擁有產、官、學完整經歷,且長年深耕地方,由此對於議題探勘與場域經營形成一套獨到心法,多年帶領學生進入場域學習及協助社區的經驗,更讓曾旭正教授能充分將在地議題、場域實踐的歷程落實於課程規劃及教學,讓學生在場域紮實學習而能確實體會跨領域學習的精神與意義;如今這套奠基於近三十年心血的獨到心法更進一步用在台灣雲林「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的規劃與推動......
如何帶領團隊共創,如何經營社群,如何具有前瞻性地引導團隊共同前進,甚至在高度衝突或對話艱困的情境中,找出領導團隊真實對話,形成共識的領導方法,這些教育領導的真實學問如何有效在教育現場實踐及發揮功效,簡菲莉老師已由自身數十年實戰經驗和學習引導歷程中淬鍊出獨到的引導實學,這套兼具理論知識與實戰方法的跨領域領導之學,重點要如何掌握?如何既能回應場域議題和團隊/學生需求,又能走出自身的引導風格和做法?簡菲莉老師透過自身經驗現身說法,分享推動跨領域教育及團隊合作共創的實學與方法......
在引導業界及教育界已相當知名的曾士民老師(Eric Tseng),個人公開簡介上常簡單寫著「國際引導者協會(IAF) 的專業引導師,曾經服務於台灣IBM公司25年,其中有15 年的管理職務經驗」,事實上曾士民老師曾任IAF國際引導師協會台灣代表,現任台灣ICA(文化事業協會)董事,於引導專業已深耕十四年,在教育界及企業界有不少私淑弟子,謙沖務實、溫暖分享的作風和他工作坊的引導風格全然吻合......
如何能成為本計畫的種子教師,在醫學院專業課程中因應學生需求,長期發展實質跨領域的教學及教案,甚至開始結合醫學社群夥伴一起壯大陣容,由黃詠愷老師對永續計畫目標及擴散效益的規劃設定,到體會引導師思維勇於滾動修正的歷程,正反映出其對醫學教育的人文關懷,以及一步一腳印紮實跨領域研習與教學的豐厚軌跡。
如何才能組成具長遠發展性及專業性的跨領域教師團隊?跨領域教學如何可以回饋成為自身專業研究創新發展的養分?教師團隊要如何緊密而順利地進行跨領域合作及共創?在高教端昔日各自單打獨鬥、專業壁壘分明的教育環境中,林文琪老師能以身體學文化為主題,二十多年成功經營教師社群團隊持續成長,在這些經營社群的重要議題上都已發展出相當成熟的經營策略,而且藉由這些成功經營社群的方法,為台灣跨領域教師社群發展模式樹立一個極重要的典範。
不少老師們正在面對未來思考置入新創課程和教案的陌生感時,做為本計畫總辦公室的核心老師,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蔡明修助理教授早在本計畫還未啟動前,即已展開自己設定的創新教學探索之旅——將未來思考融入土木專業教學,期間接受總計畫辦公室邀請參與核心教師研習近一年,累積兩年不斷精進的跨領域教學經驗後,帶著對未來思考融入專業教學的全新反思,「以未來思考重新匯入教學傳統」的體悟,讓他現今更謙虛也更有自信地站上各式課堂、工作坊的講台,到底未來思考何以會再匯流回向教學傳統?
以獨特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做為串連議題及多方場域利害關係人的核心,透過樂器製作及音樂演奏會為表現任務,導入青銀共融議題,以終為始規劃跨領域課群,讓學生在課程中學習製作樂器,和社區長者一同學習及演奏樂器,並且由不同專業老師跨領域合作,規劃不同課程以學習解決場域議題,讓社區長者能透過團隊計畫的規劃活動,變得更健康更有活力,同時已發展出社區的特色和深度認同。
台大教師社群的經營思維和策略奠立在胡文郁主任二十多年跨領域學習、研究及實務並進的深厚基礎上,從而轉化出一套跨領域社群經營心法,輕巧突破跨領域常見的重重壁壘,主要即得力於不拘一格、靈活串連的社群運作思維及相互為用的經營策略。
這是一個打破小編多年採訪經驗的訪談開頭,不是一般訪談初始彼此的客套話,而是受訪者單刀直入,好奇詢問小編對本計畫與生活的體會,那份自然真摯而帶著關懷的好奇與積極,具備一種時時反思覺察的眼光,正突顯出台大此次計畫團隊形構推手楊雅玲教授的特質,也反映台大團隊計畫裡反思自身醫護專業的態度,這種關懷他人、同時自我覺知加以調整的態度,似乎巧妙連結台大計畫的核心──由儒家文化「悲憫」融入專業職能敘事培力的創課精神。
近期社群網路上延燒著一股鐵花窗進行社區營造貼文的轉傳熱潮,社區家戶裝設的鐵花窗圖案,有著屋主個人或在地今昔經濟文化元素的生命故事,貼緊在地生活的獨特藝術敘事與傳統鐵花窗工藝結合,形塑融合社區特色的新人文藝術地景,讓一個原本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雲林口湖鄉椬梧社區梧北村,突然成為眾人讚嘆的焦點;而後椬梧社區營造又將村落精神象徵的大水塔改造成質感獨特的紅瓦大水塔,運用當地古早生產象徵的紅瓦片拼貼造型,再次引起社群網路和各媒體的爭相報導...
最近由世界到台灣,一連串關於海洋生態將產生重大變化的研究紛紛出現。國外科學家各項研究報告所發布的警訊,引起國內外媒體矚目及報導,無論是電影《魔戒》中的冰河奇景消融,紐西蘭冰河過四百年僅剩不到一半;或是格陵蘭冰融加速,全球海平面於本世紀末恐上升1公尺而形成水域生態巨變(Robin McKie. 2020, August 20)(Thomas Slater. et al. 2020) ;另外,《自然氣候變化》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 7月20日刊出一份研究警告,若全球暖化持續下去,野
跨領域創新教學設計教練團的蔡佩均老師(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擅長使用圖卡、透過有趣的療癒課程活動,帶領學生探索自我,培養自我覺察與表述能力。在【藝術圖卡自我探索】微學分課堂上,使用了藝術圖卡《我的任意門》,透過團體互動來進行更深一層的覺察。
為了支援計畫教師在創課的過程中產生更多不同的創意火花,計畫辦公室於109年10月18日安排了「概念與探究為本課程設計工作坊」,特別邀請對於跨領域課程設計與創新教學策略有豐富經驗的愛思客創辦人陳佩英老師,以及愛思客資深助講師蘇淑菁老師,分享許多課程設計工具的實際運用,陪伴參與的教師實際操作,勾勒課程藍圖、發展課程概念、發想各式核心問題,確立課程發展的目標。
「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計畫辦公室為促進議題導向教學理念發展與擴散,於2020年1月4日舉辦《2020「創新教學X跨域敘事」議題論壇》。本次議題論壇論文發表者皆為「子計畫一: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畫」及「子計畫二:議題導向敘事力教學社群團隊培力計畫」之計畫教師,論壇當日共發表23篇論文,依論文內容可分為「創新課程設計」、「創新教學方法」與「跨領域教師社群經營」三大面向,現場亦同時展出相關主題之海報論文共17篇。
拋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及大專院校延後開學影響的陰影,「議題融入未來思考」核心教師工坊於2月10日如期開課,這次邀請到宋玫玫老師、簡菲莉老師及許麗萍老師授課,教學陣容堅強,帶給與會的核心教師全新且與眾不同的未來思考視野。工坊內容藉由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導入未來思考系統思維與工具,深入開展、反思核心議題,讓與會的核心教師能將未來思考的思維融入個人課程設計與場域實踐
擁有台灣IBM公司25年高階主管教育訓練經歷的曾士民老師,在2020年的第一堂工坊,和我們一起探討「如何設計流程引導思考與討論」的課題。
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有別於其他計畫,由北、中、雲嘉、高屏等四個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與總計畫辦公室一同協助提供各計畫學校在執行計畫中所需資源,共同推進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經過6月總計畫辦公室走訪四個區域交流基地,特過座談會更瞭解各基地執行計畫的現況及面臨的困難,為了讓四個區域基地未來發展可以更順利,總計畫辦公室於2019年8月17日安排一天的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工作規劃營,特別邀請致力於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陳佩英老師及有未來思考教學與引導經驗的宋玫玫老師擔任講師帶領四個區域交流基地的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