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簡介

作者|
翁燕玲

人物專訪
以正念靈活串連相互為用的醫護跨域社群網 ——專訪台大護理學系主任暨所長胡文郁教授
作者:翁燕玲
時間:2022/08/02

關鍵詞:正念、跨領域、串連、社群經營、醫學教育、多元文化、轉型

    在醫學院經營跨領域教師社群,是極艱鉅的任務;在全台灣醫學院龍頭台大醫學院經營跨領域教師社群,應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有人一年半前勇於挑戰,在108年度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中,以極具文化主體性關懷的獨到議題「融入儒家文化之『悲憫、關懷及專業職能』——全人醫療跨域照護」,在子計畫二播下種子,109年度新計畫啟動,台大醫學院本計畫團隊的跨領域教師社群不僅未消失,反而成長茁壯為子計畫二A類課群計畫——「多元文化『悲憫、關懷及專業職能』之全人跨域醫療照護議題實踐案例敘事的新創課群」,這意味著台大醫學院的本計畫團隊第一期計畫已讓跨領域教師社群在醫學院紮根,並在台大醫學院的課程體系中,正式推動議題導向跨領域的醫療照護創新課程模組,能在專業導向極強的醫學院中將不可能的跨領域創新任務變為可能,甚至由社群計畫成功轉型為社群與新創課程並進的課群計畫,幕後主要推手正是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主任暨所長胡文郁教授,到底胡文郁主任有什麼神奇魔法讓這極不容易的轉變真實發生?訪談深究才發現,本計畫台大教師社群的經營思維和策略奠立在胡文郁主任二十多年跨領域學習、研究及實務並進的深厚基礎上,從而轉化出一套跨領域社群經營心法,輕巧突破跨領域常見的重重壁壘,主要即得力於不拘一格、靈活串連的社群運作思維及相互為用的經營策略。


由個人到團隊——二十多年跨領域醫療照護研究及實務經驗

    胡文郁主任笑說自己是個「好奇寶寶」,多年來跨領域學習、研究及實務應用的歷程和自己的性格和環境有關,由原本因應個人臨床工作職務的需求,到東南亞醫療人才培訓的跨領域工作坊,再到參與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的歷程,可說是從初階、進階、再升級的跨領域發展,讓自己走出一條不同於一般醫學院專業路線的特殊道路,同時也沿途號召不少夥伴,逐漸延展並擴大多元文化跨領域醫療教育,自己原初選擇不被眾人理解的非主流道路,也轉為現今的主流,而最初的因緣單純只是「為了因應末期病人臨床照護的需求」,開始自身跨領域的學習。

    早在二十多年前胡文郁主任即體認跨領域學習對專業的重要性,並持續自覺地實踐及發展相關學習。「我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跨領域了,早年醫療教育沒有什麼跨領域的觀念,我是畢業後在臨床工作因應病人的需求才開始跨領域,當時遇到要照護末期病人時,忽然發現自己怎麼什麼都不會,專業教育所學的是照護治癒病人的能力,面對無法治癒的病人,不知道到底要怎樣紓緩他們身心的痛苦,怎樣才是全人照護?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超焦慮的,而陷入一種無力感。為了確實幫助病人,所以開始上各式各樣的工作坊和課程,像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穴道按摩和正念(mindfulness)等等,一年365天,連假日都在上課,但也發現學習是件有趣的事,許多能力是畢業後才開始學習,要能update,才能因應周遭環境的需求和變化,也才能幫助病人,最終這些學習都成為自己喜歡的興趣及關懷時,就不以為苦了。」

    所以胡文郁主任一談起本計畫的特色,印象最深刻就是總計畫辦公室在計畫期程中辦理多場系列培力工作坊,「總辦真的好有活力,舉辦那麼多場工作坊和活動,我非常喜歡,只要有空一定參加,跨領域學習很好,對於臨床工作和研究很有幫助,是我一直以來的興趣。」

    「我是一個不喜歡停滯的人」,充滿能量而帶著對人和問題的關懷,胡文郁主任即由畢業後跨領域的多元學習歷程,逐漸培養和整合自己在臨床工作上所需的能力,甚至更由此發展出自身以悲憫關懷出發,跨領域整合各專業能力而形成獨到的研究領域與視野,成為跨領域學習、研究及實務整合的範例之一,同時也開啟想要更進一步推動醫學教育轉化的契機。


計畫因緣——多元文化到儒家文化的文化主體性關懷

    「總辦的未來學工作坊是我在計畫裡最主要的學習成果,我和雅玲老師已在108學年第2學期應用在研發創新教學教案,並進行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的課程教學。未來思考工作坊提到世界變化往往是由科技開始,文化、教育等面向常是最慢反應及改變的,醫療文化和教育也包含在內。」基於對醫療文化和教育如何因應時代變化的關懷,由個人到社群的共學培力也就成為胡文郁主任關注的焦點。

        「現今醫學教育的專業導向形成醫學教育不易跨領域的狀況,臨床上的跨專業交流成長也不容易,所以我想要參與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了人才培育。如果一開始就把人才教好,讓醫護科系的新生可以發生轉化,才能讓未來的醫療教育和醫療體系產生轉化的可能。讓這些新生都能由自我悲憫關懷產生體認,才能深入體察自身和病患的問題,以悲憫關懷的態度進行跨領域學習及醫療照護。」

    計畫因緣正式開啟在前年5月台大醫學院院慶校友會舉辦護理系友回娘家活動,邀請黃俊傑教授擔任專題講座,以「台大護理的過去與前瞻」為主題,其中講到正念,講caring(照護)、compassion(悲憫)、communication(溝通)這些能力,都是胡文郁主任一向非常有興趣且投入多年的研究領域和實務經驗,且黃俊傑教授以儒家的一些重要概念來談護理,更引起胡文郁主任的共鳴,因而希望邀請黃俊傑教授加入計畫,發展出更有文化主體性的醫療照護專業與教育。

    胡文郁主任表示,台大團隊在本計畫以華人文化主體性在醫療照護專業的重新發掘與建構為核心,其實是個人職涯的多元延展長期積累的縮影,除了本身曾做過以佛學觀點談醫療照護的悲憫(compassion)研究外,「在2011年楊校長叫我做了一個學術外交案子——東南亞人才培訓工作坊,我當時就以跨領域交流的方式規劃執行這個計畫,找來安寧療護、醫療倫理(心理、社工及醫學專家)及臨床實驗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共同討論,主要針對東南亞學生來台進行醫護教育的培訓,發現好多西方人文學者都喜歡到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去做研究,這些國家有自身的文化特色,雖然科技不是很發達,可是他們的文化還是蠻深刻,於是我就想參照東南亞的研究經驗,做一些華人文化在醫療專業的重新探究與建構。因為我的臨床經驗和專業原本就以安寧照護為主,所以很想探索其中的華人生死觀或生命教育,希望從華人文化的觀點來觀看醫療專業和教育,發揚華人自身的文化特色,透過跨國文化的比較,不是一味接受西方文化所建構的觀點,而能藉此與西方文化並駕齊驅,這是我多年來在研究和教學上的理想和目標。」

    另一個奇妙的因緣則是「因為我的博士論文就做生活品質的議題,看一些東西方文化的生死觀,以及各種宗教、各種哲學的思維怎麼去看醫療照護,從此對『文化』非常有感覺。在這種基礎上,做東南亞人才培訓工作坊時不免反思,除了醫療外交,總是要做一些學術和人才培育,於是教這些東南亞國家安寧緩和醫療的一些概念,同時也想做一些跨國文化比較研究,後來要開始做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那時因為有這種思維,我跟黃俊傑教授說,其實儒家文化這些觀點內容很適合我來辦華人文化為主的醫護工作坊講給國外人聽,黃俊傑教授說OK啊!藉著這樣的因緣我們就寫這個計畫,當時黃俊傑教授每禮拜四都在福智基金會的講堂教授儒家文化的課程,我和雅玲老師得知就一起去聽課,加上有這個計畫案可以參與,正好可以把我的想法藉這個計畫加以實踐,當時就一口說好,而開始計畫執行的歷程。」

    而今台大團隊109年在本計畫的新方向及核心議題即拓展為「多元文化『悲憫、關懷及專業職能』之全人跨域醫療照護」的探索,同時延續108年計畫融入儒家文化概念的現代醫護教育理念,即可看出胡文郁主任將自身研究資源不斷累積轉化,加入夥伴再整合為團隊計畫的發展軌跡。


優勢與挑戰——尋求建立更穩定的跨專業知識對話機制

        台大團隊108年在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以跨領域社群團隊組建、培力及提升教學研發能量為目標,建立以護理、醫學、心理及社工為主的跨領域醫學社群,109年本計畫的社群成員大約七成都是原團隊成員,社群成員穩定且關係和諧,逐漸發展跨領域社群專業對話的機制,是本計畫台大團隊努力一年半的辛勤成果。

    「因為當初社群成員找的都是有長期合作經驗的夥伴,彼此都有基本瞭解,溝通起來相對容易,我們社群的溝通基本上很平和,每次共學聚會各專業領域都會有人參與,甚至不時還有對計畫有興趣的非計畫醫師加入討論,這些非計畫醫師未來我們可能也會吸收做為新的成員,希望能夠持續擴散效益。」

    至於目前最主要的挑戰,胡文郁主任表示醫學院各領域成員都太忙,很難每次到齊,加上今年初疫情影響而更忙碌,原本規劃的固定聚會只能視情況不定期安排,所幸由共學培力到社群聚會,每次都能維持各專業領域基本出席率,而能形成跨領域的專業對話和討論,初步建立醫學社群的跨領域對話機制,「我們算是朝向跨領域的inter-discipline階段努力中,以個案討論為導向,進行真實的跨領域對話討論,例如初次共學聚會時,我以安寧病房個案為例由護理角度加以報告分享,其他領域成員針對個案報告,再提出各學科專業的觀點和經驗進一步研討,成員們多表示能瞭解及比較不同專業的觀點而獲得啟發。有些其他跨領域社群的做法只是multi-discipline,各說各話,各自表述後即結束,而沒有真實交流;當然最理想的跨領域是intra-discipline,能發展到進入對方專業領域的思維來思考問題,不過這並非短期可成,我們現階段還是務實以inter-discipline為目標,建立跨領域社群對話平台和機制,發展真實的跨專業對話,以深入理解和觀察其他專業的不同思維做法,進行自身專業領域知識及經驗的轉化和提升。所以在機制建立上我們還可以努力,未來還是希望朝固定聚會發展,確保社群對話的穩定性,才能使跨專業對話更形深入,我們在跨領域思維和方法的深度分享交流還有待更進一步的提升。」

    在醫學院成立跨領域社群且長期交流並不容易,胡文郁主任總結自己經營社群的心法,包括運用人脈,尋找志同道合或長期合作、相互瞭解的夥伴,固然大有助益,但經營社群的核心在於同理與尊重,並能有策略、有彈性的導向雙贏。這些同樣來自於胡文郁主任在臨床和安寧療護十多年來跨領域磨合的種種歷練,才練就一身長期建構並穩健經營社群的基礎。

        真實的社群互動建立在同理和尊重,社群成員才能和諧相處,這是胡文郁主任由自己多年跨領域經營社群的體驗所總結的兩大重點。「要能同理,必須做到非批判性傾聽、陪伴,需要心態上的調整。」以前胡文郁主任跨領域學習的其他專業此時也就派上用場,像是正念、同理等等,都是幫助心態調整的有效方法。

  二十多年前安寧病房計畫剛開始在台大醫院推動,在病人安寧緩和療護的跨領域議題下展開初步合作,時任督導的胡文郁主任辦公室,常有護理師、醫師、心理師、社工等各專業領域的人馬跑來敲門,儼然成為跨領域心理諮商室,紛紛前來抱怨對方很難溝通或合作,胡文郁主任總是如此勸導來訪者:「到他人領域能先達成50或60分就好,也許你在原專業領域可以做滿100分,但雙方差異不可能一夕磨合,要進入他人領域後,再引導他漸漸轉向彼此共同目標,能順利合作後,自然能使自身專業目標回復原有水準,更能藉跨領域過程轉化和提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專業能力會更為增進。」

    本位主義和自我意識太強常是社群不易運作的主要問題,面對抱怨者的堅持,胡文郁主任總會問:「你要繞路?還是撞壁?」她強調跨領域社群合作策略重點在於初期專業達成目標不要設定太高,只需合理而基本,心態上要先能穩住自己,專注在問題解決,要能尊重對方專業而非本位主義,就需進入對方領域瞭解相關觀點和經驗,再依共同目標深化合作基礎,合作及信任關係建立後,跨領域社群才會長期運作順暢,議題也才能真正解決,更重要的是自身專業也會同步成長,才能在合諧中達成雙贏的理想。

        臨床上的跨領域經驗常有許多現實和利益上的衝突,胡文郁主任二十多年不僅能安然挺立,更與夥伴成功在台大醫院推動安寧療護計畫,同樣心態用於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執行,也因而產生正向效益。「我們計畫夥伴都能相互尊重。我自己雖是計畫主持人,但也就只把自己當成是成員之一,主持人基本上就是服務大家,協調引導大家共同合作,每個夥伴在心態上也都能保持開放,社群運作大致順利,即使忙碌,目標也就較易達成。」胡文郁主任以親身實例證明,在醫療觀念及社會文化變遷下,固守原學科專業界限以應對複雜的醫病情境,已經行不通了。她表示,跨領域社群的意義在於協助每個人突破自己的盲點,相互交流激勵,才能共作共好,共同提升。


獨門祕訣——社群間相互為用,串連擴展及紮根

    其實胡文郁主任在跨領域社群經營有其獨門方法,以社團/社群逐步培養壯大,並串連其他社群或課程,正是其跨領域社群由學生到教師都可以順利推展的重要關鍵。

    胡文郁主任直言,教師其實較不易影響,一開始就要成立可以實質運作的教師社群並不容易,但有重要的事還是想推動,就會先成立學生社團,由培育學生開始,再逐步擴及醫護社群或教師社群。在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之前,胡文郁主任已由過去的跨領域經驗發展出一套特殊做法,由經營學生社團,產生社團學生主動選修跨領域課程的串連效應。

    「『心安寧好社群』是我前年在台大成立的學生安寧志工服務社團,帶學生到雲林、金山做社區服務,一開始來社團就教學生學習『正念』,再進行其他照護服務相關培訓,希望能以此培養各系學生能自我照護也能照護服務他人,效果雖不錯,但社團的問題常是活動或計畫結束後,就無疾而終,無法持續運作則社區服務無法繼續,也無法累積能量及傳承。我的運作方式就是如有計畫經費就投入,若是計畫結束,就另覓資源或自己投入以維持社團運作,這樣才能維繫社團持續推動,並發揮影響。」

    其他學生社團也是同樣模式運轉,四年前胡文郁主任為了「一開始就把人才教好」的想法,以「正念」方法課程主動教導系學會自願學習正念的5個學生,而形成一個小社群,後來學生因課程時間衝突等因素,減少為3人,她還是照常進行,不計較人數多寡,只要達成社群存在真正需要達成的目標,其他則不以為意。

    而這種以學生社團/社群為基礎的模式,卻意外產生串連及擴散效益,例如「心安寧好社群」裡的4、5位學生就開始主動選修胡文郁主任「安寧緩和護理學」課程,有時則是部分學生修課後會進一步加入社團來幫助自己服務實習,由此社群所產生的種子成員會向其他相關課程或社群連結發展,學生本身的跨領域學習更多元而深入,屬性相關而不同的社群之間更有了串連及增益的效果,使社群和課程人數都有種子學生做為基本構成,由無心插柳,只是依著想要積極解決問題所發展的專業直覺而做,使不同社群經營成果雖有所別,卻能相互為用,不致形成資源浪費或經營斷層,且培力社群成員可有能力倍增之效。

    昔日在學生社群經營連結如今自然有成,以「安寧緩和護理學」課程為例,109年將原課程改創列入本計畫跨領域新創課程,而已有相關學生社團存在做為可能的資源,對109年本計畫的TA社群或跨域課程學生群體的組織經營,可望形成正向效應。胡文郁主任笑稱自己是「超前佈署」,此種靈活的運作策略「都是臨床經驗磨練出來的」,為了因應現實困境,不能墨守成規,而非得漸次推進,錘鍊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極具彈性的思維和經營模式也就成為胡文郁主任建立醫護團隊社群或教師社群的祕密武器,出版安寧療護敘事作品,並做為台大本計畫醫護教師社群共學研討的資源,未來則預計推廣做為本計畫課程的教材。


跨域及療癒敘事——敘事護理群組對話到跨領域醫護教材出版

    本計畫主軸之一敘事力是吸引胡文郁主任關注及投入的原因之一,「護理專業實習課程本來就需要針對照護個案,教導學生對自身和個案互動歷程練習撰寫行為觀察記錄,這即是護理專業的敘事力成果。」又因為本身對敘事護理長年的研究興趣及專長,同樣運用前述經營社群的理念和做法,又在敘事護理開展且陸續收成,2個敘事護理相關社群已出版3本書籍,其中一本最新敘事醫護作品正是108學年第2學期本計畫教師社群共學研討的個案文本——《伴——安寧緩和護理札記》,而這本書的作者是由另一社群台大護理師工作社群所撰寫而成,再轉為本計畫教師共學時應用。

        「這本書的誕生實在不容易,內容主要是安寧病房照護個案的歷程敘寫,不僅經歷疫情影響,18個故事經歷3個版本的相互討論、反覆改寫,常是在中午一邊吃便當,一邊討論修訂,忙了七、八個月終於底定成書。」

    「早在十多年前當督導時,就常鼓勵護理師和學生將個案寫成故事,後來因大家都忙而未能寫出,真的很可惜,這些都是很珍貴的經驗可以做為知識萃取的材料。」她認為安寧醫療照護個案本身即是需要跨領域合作的過程,因而相關的個案敘事本身不但可呈現醫病互動關係,以及醫療照護各專業跨領域合作的軌跡,更可成為醫學院中極好的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教材,在其上發展各種跨領域研究及創新教學教案。

    「為了讓對敘事護理有興趣的護理師夥伴能隨時分享討論,多年前我就成立了「說書人LINE群組」,遇到臨床上的困難個案可以即時提出,和同伴分享彼此經驗進行討論或加以記錄,群組夥伴良性激勵下,其中兩位夥伴就在歷程中匯集臨床個案敘事,陸續各出了一本書。去年底我也設法抽空開始籌備主編及審訂安寧療護敘事作品集,和護理師工作夥伴們共同合作。」這即是由對敘事護理有興趣的同事組成的「說書人LINE群組」擴大影響到護理師工作社群的歷程。

    「剛開始真的非常辛苦,有些夥伴寫出的個案故事,我說怎麼像在寫作業記錄或報告,這個我們自己讀沒問題,但要賣出去實在不夠生動;另外有夥伴很忙,用口述方式找外面寫手代寫,結果大家一看又太誇張聳動,太過失真而無法接受。只好針對兩種版本再行改寫,最後三個版本進行反覆比對探討,改了無數次,才終於誕生既能呈現個案真實經歷,又能兼具生動敘事的作品。」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在作品出版成果,而在於成書歷程中到底學到什麼,那一種版本比較好?它是如何構成的?我真正想瞭解的是其中『敘事教學』在護理專業的構成。比如有人關鍵處寫得太模糊,我請她口述當時狀況,她卻能說得很詳細,作者這才發現自己書寫時太簡略而遺漏重點;也有人在關鍵處未能表達,經我一問才發現自身在現場未能注意觀察。這些學習經驗的萃取才是最重要的。」胡文郁主任仍是隨時不忘學習,而且仍是不忘帶領社群一起共學共作,希望從中共同成長的願景,如今也確實化為真實的社群共創成果。

    「完成作品後護理師工作夥伴們再回顧時,說了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其實我們做了很多重要的事耶!』這就是『平凡中見偉大』,如果我們不去整理這些個案經驗,事情過了也就結束,什麼也沒留下;但透過每個個案深入去想、去探討,不僅可以讓這些生命經驗中萃取出有價值的知識,個案交互研討的歷程往往能更深入體察自身與個案互動的內涵,我們常討論到感動流淚,這對我們更是一種療癒的歷程,是上天給予的禮物。」胡文郁主任以敘事護理社群的凝聚力相互激勵,共創出的不僅是多元敘事力發展提升的成果,更是台大護理師社群力量的綿延擴展。

    以社群串連培育其他社群的模式再次出現,胡文郁主任以此書做為台大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課群發展計畫醫護團隊共學共作的個案研討教材,讓醫學、護理、心理及社工不同領域研討台大敘事護理社群的作品成果,進行更深入的議題導向跨專業對話,做為本計畫研討跨領域議題和培育多元敘事力的基礎材料。以「說書人LINE群組」到台大護理師工作社群,再到本計畫團隊教師社群的資源轉化和連結傳承,社群在胡文郁主任的運作下往往不是一次性、短期性的臨時任務組合,而是可以凝聚、可以串接、可以匯聚整合而綿綿不絕的群體能量,這也成為新一期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台大團隊轉型,在台大醫學院正式推動跨領域新創課群計畫的基礎動能。

    面對即將展開新階段本計畫的新創課群計畫,胡文郁主任坦言體制支持不足,選修和跨領域課程的時間常和必修課程衝突,缺乏學校選課機制的支持,此外還有跨校區問題,都不是子計畫二A類團隊可以輕易撼動,加上開設課程模組後規模擴大,有人力不足的挑戰,無論是TA或教師都需要更多人力投入,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能擴大人文、哲學相關的教師參與,可讓醫學教育有更深的人文關懷。」自言山不轉路轉,展望新一期在本計畫的目標,胡文郁主任期許先由護理專業的跨校分享做起,另外則進一步由台大計畫團隊和本計畫高雄醫學大學子計畫二B類團隊合辦的跨校聯合工作坊,共學共作,共享資源,共同擴大醫護專業跨領域的計畫效益。胡文郁主任強調,只要掌握主軸,不失原則去做,無論外在如何曲折,終是能找到解決之道,路也才可長可久


山不轉路轉——正念以對的社群經營魔法

    「在醫學院基本上是科學性質為重,人文相關學科較不受重視;因自己做的是臨終照護,進行質性研究,需重視人文領域知識。過去多只能靠自學,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則能協助提供更多元的學習資源,可以有更多機會針對議題、跨領域知識相互共學共創,也更能針對相關知識、經驗進行統合及系統化。」因此「我覺得做這個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計畫蠻好玩的,很符合我們的需求。」胡文郁主任無論面對本計畫或在醫學院推動各種跨領域醫療計畫與行政,一路走來態度始終安然自在,「山不轉路轉」、「老二哲學」是她掛在口邊的立身法則,凡事只求盡力而為,不需太在意成敗,「因為已經盡力還做不好,表示自己還要學習調整,那就調整再做。」這也是胡文郁主任不斷強調的「掌握主軸與原則」,基於病患的需求,對人的基本關懷,胡文郁主任始終專注於議題和問題本身,對於其他滋生的紛擾淡然以對,心無旁騖地持續邁進,這可能是台大本計畫團隊在醫學院能持續紮根成長的另類魔法。

    如今這個魔法仍在持續進行中,「我們希望新一期計畫能創造讓社群成員共同期待的學習場域,更有利於大家展開跨專業的知識對話,同時也在跨領域課程培養醫護三大基本能力,並開發產出相關多元敘事教材,期望能更精進而豐富。」台大醫學院跨領域創新教學及教師/TA社群在胡文郁主任帶領台大本計畫團隊持續推進下,是否還將激發及累積更多令人驚喜的能量,甚至帶動醫學教育的轉型,順著這個期待的視野,我們已親見魔法種子在醫學院龍頭的體系裡萌芽成長,帶著因本計畫而轉型新增的養料,醫學教育落實跨領域創新的樹苗正在台大校園不斷茁壯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