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簡介

作者|

教學工具
教學工具分享|藝術圖卡自我探索──我的任意門
作者:
時間:2023/04/07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我的任意門

    在課堂中看見學生們圍著桌子繞圈子,納悶著這是正在進行什麼儀式嗎?原來是學生們透過老師的引導,正在仔細觀察桌面上的圖卡。

    蔡佩均老師擅長使用圖卡、透過有趣的療癒課程活動,帶領學生探索自我,培養自我覺察與表述能力。在【藝術圖卡自我探索】微學分課堂上,使用了藝術圖卡《我的任意門》,透過團體互動來進行更深一層的覺察。

    「自我探索有時候需要藉由文字或語言,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說得出來寫得出來。圖卡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工具,他可以把你的內在,或是無法完整表達的東西,透過圖卡傳達給別人知道,別人能多認識你一點,你也能更認識自己的內在。」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門後的風景

    向學生們說明此堂課程的設計用意之後,看到教室正中間的桌子,隨意的擺滿了一張張圖卡,每一張圖卡都是不一樣的「門」。老師邀請學生們圍繞著桌子,觀察這些圖卡,他們有哪些共同特徵?有沒有看起來不像門的圖卡?這些門有什麼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呢?透過老師的引導語,學生們從鴉雀無聲,慢慢地開始有學生開口分享。

    「從早上睜開眼到現在,看到哪些門?」老師將圖卡連結日常生活,讓學生們一一輪流回答,從建築物開始,房間門、校門、教室門,到貓籠、鉛筆盒、抽屜等物品的門,大家開始跳脫對於「門」的既定印象。

    「挑一張喜歡的門卡帶走」,老師請學生選一張喜歡的門回到位置上。這個藝術圖卡的選卡動作,搭配老師的引導及創作的設計,將帶領學生打開更深刻的個人內在意義。

    「手上這張牌卡最符合你現在的狀態、你最喜歡的、跟你有最深的連結的。而當你把手中這扇可以象徵自己的門打開後,會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請把它畫下來。」學生創作的過程,有的人拿起蠟筆隨興大片的畫出意象、也有人拿出尺謹慎的一筆一筆描繪。

    最後,來到分享的時間。每位學生輪流上前分享,為什麼選這扇門、門後的景象、物件,以及為這扇門取了什麼名字。有些人看到了再平常不過的日常風景,也有人道出心中嚮往的療癒景象,在分享過程中,老師適時地向學生提出好奇。順著圖像與提問的引導,連結內心深處的自己,試著說出想法或感受,也在活動中聆聽他人,學習接納彼此。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