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簡介

作者|
翁燕玲

議題專欄
讓社區營造與公共工程不再是兩條平行線 ——專訪呂耀中老師談參與式預算規劃社造工程的執行要訣與展望
作者:翁燕玲
時間:2022/08/02

關鍵詞: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場域經營、社群經營、人文地景、未來人才培育、地方創生
相關SDGs:永續城鄉、就業與經濟成長

  近期社群網路上延燒著一股鐵花窗進行社區營造貼文的轉傳熱潮,社區家戶裝設的鐵花窗圖案,有著屋主個人或在地今昔經濟文化元素的生命故事,貼緊在地生活的獨特藝術敘事與傳統鐵花窗工藝結合,形塑融合社區特色的新人文藝術地景,讓一個原本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雲林口湖鄉椬梧社區梧北村,突然成為眾人讚嘆的焦點;而後椬梧社區營造又將村落精神象徵的大水塔改造成質感獨特的紅瓦大水塔,運用當地古早生產象徵的紅瓦片拼貼造型,再次引起社群網路和各媒體的爭相報導,讓這個小小村落聲名大噪的幕後推手即是在社區營造已有近二十年經驗的水牛設計部落有限公司負責人呂耀中。

  然而這個社造案更值得大加書寫之處,在於它意味著台灣公共工程參與式預算規劃執行成功的前行指標,台灣公共工程昔日幾乎皆是由上而下推動,政府發包工程以得標建築師觀點為主規劃執行,地方居民能參與表達的機會多只是設計階段的兩三次公開說明會,工程不易與在地需求和特質深入連結,居民也常對建造結果無感或抱怨。透過這個一千萬元以上參與式預算規劃案的執行成功,呂耀中老師和工作團隊僅花費一年時間即讓公部門、社區居民和工程團隊三方充分參與合作,完成由下而上審議式民主及參與規劃的在地人文景觀工程再造,建設讓居民有感而能凝聚在地認同的公共工程,而且是昔日以此種方式需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證明參與式預算只要能掌握其運作方式的訣竅,在大型公共工程案一樣行得通。

  參與式預算的多方溝通常易曠日費時、難以形成共識,呂耀中老師為何能快速有效突破障礙,箇中訣竅已引人好奇,加上前述以獨到吸睛的藝術設計融入各項社造工程的做法,突顯這個工作團隊無論內外溝通都活力十足,更在計畫的歷程中有不少創意展現,非淺碟式的嘩眾取寵,而是能深入在地文化,傳遞社造的價值意涵。

  呂耀中老師娓娓道來,這一切都始於研究生時期跨領域學習進入社區長期學習和執行的場域經營經驗,甚至促成他研究所畢業後直接留在社區創業,成為極少數在偏鄉設立工程公司的業者,由於對社區營造的長期關懷和經驗累積,呂耀中老師以業者身分參與外,並在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授課,常參加各式相關學術論壇,或至各大學分享自身社造到地方創生等種種經驗,也常擔任文化部社區營造計畫及青年發展署青年社區行動計畫等審查委員,這些奇特的場域學習、創業歷程到公共議題的參與實踐,如今開出台灣公共工程參與式預算執行的新頁,也走出建築工程青年創業與眾不同的一條嶄新道路。


團隊凝聚與學習遷移——雲林土溝原班人馬及在學夥伴遷移椬梧社造工程


  由這次參與式預算成功完成規劃執行的案例「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來看,最能顯現呂耀中老師創業和其工作團隊運作的特質。在不斷聆聽廣納當地想法後,以「小雨燕趣旅行」為意象,讓社區在生活、生產、生態三面向能深入整合,透過設計及藝術轉譯地方文化,打造人文藝術環境景觀及發展在地文化象徵,進一步創造椬梧特色的新價值,由多方面進行整合改善過去資源的社區營造工程包括:在社福上的無障礙友善環境設施,生態上有長期在地方大水塔下群聚生活的小雨燕生態觀察及小雨燕藝術創作路標,觀光上有鐵花窗,幼教環境體驗教育則有木屋實作基地,長照方面有可食地景公園和長青食堂的阿嬷手路菜,宗教信仰則有廟埕改善工程等等,都能在執行過程藉由持續與地方居民溝通,傾聽在地聲音,轉化為解決地方議題又極具文化創意的具體方案;執行歷程更辦理城鄉共學共作的營隊及工作坊,以期創造社區內外更多互動學習實作的機會,並融合在相關計畫工程項目之中,例如:2020年12月有來自高雄美國學校和在地國小學童們共同建築廟後公園木屋基地的實作體驗,7、8月則邀請台灣各大專生組隊進駐,舉辦在地設計競賽,以大學生的活力激發村民投身公共事務的熱忱;這些活動都是計畫工作團隊為了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在地,同時增進參與互動的巧思規劃,也彰顯出工作團隊自身強大的執行能量。

  呂耀中老師表示,團隊成員熟悉而易凝聚,是這次經費達一千三百萬(含規劃設計及工程)的參與式預算案由規劃到執行,可以在短短一年內迅速完成的最重要關鍵。「雲林的椬梧城鎮之心計畫,在一年內完成了過去土溝社造十年以上的工作量,工作密度極高,能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找回有經驗的師弟妹一起合作,才能完成這項挑戰,這些都是研究生在學階段時的學弟妹,大家各有專長,都是南藝大(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而且都是『土溝幫』,大多都是多年前雲林土溝社區營造隨著曾旭正老師一起進場域長期學習和執行的夥伴,當時至少六年合作相處的情誼做為基礎,彼此都很熟,工作時彼此會很快知道要做到怎樣的程度,包括和居民互動、做鐵花窗、怎麼和居民訪談、訪談結果怎麼轉化、轉化之後如何在營造過程中再一次和居民互動溝通等,也就是我們的溝通不會像一般公共工程案在設計階段就結束,而是會一再於規劃執行時和居民溝通,因此要掌握訣竅讓溝通快速有效,團隊本身彼此的熟悉和凝聚非常重要。」這個往復循環轉化推進工作的互動溝通歷程就是參與式預算實踐精神的展現,也是最終能創造社區凝聚共感的核心所在,「其實整個案子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做討論溝通,大家相互許願」,必須由工作團隊和社區居民密切往復互動溝通中完成真實願景落實規劃,做出的成果才能打動人心。

  「比如鐵工來做鐵花窗時,我們也會要求鐵工和居民互動,因為鐵工創作者曾文昌做了那麼多鐵花窗作品,卻第一次遇到自己所創作的對象出現在面前,他自己會感動,所以他從新北巿來這裡兩三次了,開車開很遠,還帶著他的徒弟一起來感動,我覺得好棒,這就是我們要的。」 讓工班也能與居民互動共同參與而有成就感,這也是移植轉化土溝經驗而在椬梧社區創造公共工程中難得的感動。

  雲林土溝社區營造將没落農村化為農村美術館,是台灣參與式預算規劃早期執行的成功典範,這些「土溝幫」的成員非常有默契,對彼此的個性、專長、做事模式等相當了解,因而可以減少團隊磨合的時間,將精力投注在專案本身的議題解決。接到「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之後呂耀中老師就立即號召昔日夥伴加入專案團隊,因為工作團隊互動順暢,以及對參與式預算執行的長年實作經驗和知識,都是順利推動的關鍵。


參與式預算規劃的魅力、陷阱與執行訣竅


  有了可靠的工作團隊,才能面對時間壓力,這次「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參與式預算的案子會引起矚目,不僅是社群網路或媒體報導的力量,在工程界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工程項目及經費較過去參與式預算規劃案更多,執行時間卻僅一年。「以前土溝案子是每年經費就數十萬,但執行好幾年,時間久;「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則是過去參與式預算規劃案中罕見的千萬元以上的經費,執行時間則是把十年的工作量,在不到一年內做完,所以壓力很大。」呂耀中老師表示,壓力雖大,但參與式預算規劃有其魅力,帶來的成就感和一般工程大不相同:「在多方深入彼此溝通下,工班融入在地文化,感受在地人情,會覺得自己不只是在做工,因為感動,而把工程當成自身創作,工程品質自然會好,我們這次計畫的工班也有這種氛圍,除了曾文昌之外,做泥作、水電的師傅都是如此,有位為紅瓦大水塔施作的水電師傅在工程項目已結束後,還不忘工作後路過時跑來夜拍自己也參與施作照明的大水塔,在臉書貼文對紅瓦大水塔說:『晚上下班還是想順道看看你』,他就把它當成自己的創作作品,像女兒或女朋友一般對待。所以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能只有居民有成就感,工班也要有成就感,當他們有成就感時,順其自然地,我們也一定會有,公部門也會有,縣府在歷程中也很信任支持,所以2020年九月時我看到曾文昌他們在裝設鐵花窗時,每一個人的開心是很自然的,我已很久沒有看到居民、藝術家們和工班都可以這麼開心,我看到這樣就覺得這個案子一定會很成功。」果然這個和動輒上億元的公共工程案相較預算不多的計畫案,在規劃執行歷程和成果陸續展現中就不斷創造感動,也由此創造社群網路和媒體熱烈轉發報導的奇蹟,公部門、社區與民間企業三方互信互動參與共構,讓公共工程界案例中的小兵立下超乎眾人預想的大功,椬梧社區成為矚目焦點,居民也有成就感,不少人會主動參與協助社區營造,或者整建自家外觀或花園,都是想讓社區變得更好的良性循環。

  不過社區營造成功的關鍵條件還不止於此,社區的核心組織是重要關鍵。呂耀中老師表示,這個案子能成功和當地社區發展協會兩位核心人物都能積極配合支持大有關係,「理事長和村長這兩位社區核心人物觀念新、好溝通,配合度很高,而且兩人關係很好,能凝聚合作,所以能協助我們在需要時和居民溝通,這是參與式預算規劃執行能順利推展的重要關鍵。」

  工程專案團隊能獲得社區核心人物的支持協助,才能解決不少互動溝通出現的難題。「參與式預算推動時要注意其中有其危險性,不小心處理會變得很民粹,要了解每個重要參與者的角色,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分工,徹底實踐。比如專案經理林睿麒就是『許願池』,也就是地方公關的角色,他必須像海棉一樣,居民會樂於向他許下很多願望,他要能吸收,卻不能承諾,能先同理居民眾多需求,向上爭取,又要能和老闆同步,很不容易。」

  「老闆的角色是黑臉,不能太常出現,因為容易被牽著走,會沒有退路,因為老闆必須能適時抽離,進行理性冷靜的判斷,才能掌握社區長遠發展的真正需求和方向,而不會被一時複雜的各方觀點和利害關係所左右。」這正是呂耀中老師扮演的角色,要能與社區連結,又不能太親密,「參與式預算規劃執行的『眉角』很多,不可不慎。」

  以社區地標大水塔改建為例,這是以前已做,社區居民對此卻不太滿意,而做為這次社造的改建項目之一,工程團隊決定要使用代表當地傳統生產特色的紅瓦片拼貼做為水塔造型材料,希望使用在地素材紅磚瓦而與在地融合,初期卻引起地方反彈,希望使用許多其他社區類似工程所用的彩色磁磚馬賽克,看來較為華麗,而不想要昔日在地出產紅磚瓦的古舊,呂耀中老師說,「為此還曾一度停工一個月,最終靠社區核心人物理事長和村長以要去參加比賽、要有特色為由積極說服村民,才讓具有在地經濟文化特質的紅磚瓦能派上用場。」最終完成的作品也證明專案團隊藝術家的眼光獨到,紅瓦片拼貼在當地大水塔上成為台灣造型材質最獨特的水塔,無論白天或夜間照明下,都呈現古樸凝煉而成的光華,不但社區居民滿意認同,還引起社群網路貼文轉發和眾多媒體報導的熱潮,讓居民們更加認同珍惜這個在地的象徵。

  「這顯示村民的美感很容易受到習以為常的公共工程流行美感影響,但專案團隊在必要時要有專業的堅持,明白居民的美感和需求也有可再互動調整的部分,支持藝術家的專業眼光並和居民互動協調,才能完成真正具有參與式預算實踐精神的成果,也才對居民真正有益。」呂耀中老師提醒參與式預算規劃推動有其陷阱,必須由參與多方以真正的民主精神來參與推行,工作團隊要能秉持此種理想來引導推動,才能在參與溝通多方的力學課題上取得價值平衡。


由場域學習到經營——兼顧理想與現實的青年創業經


      「這個參與式預算案子是我的工程公司的第一個統包案,其他所接公共工程的案子仍然是一般常見的發包工程。這種參與式預算的案子很少人會投標,競爭者少,因為太麻煩了,無法量產。所以我的工作室目前一般公共工程案大約佔70%,私人景觀案和這個參與式預算工程案合計佔30%,生計如果全壓在這種案子上,穩倒!它的投入時間精力是一般工程案的五倍,又不能複製量產,風險高,這是一般工程業者不願投入的主因。」呂耀中老師笑著說,因為疫情才意外讓此案承接推動能順利,在計畫開始時經費還未挹注,必須先自己貸款7百萬,所幸因疫情銀行推出低利貸款,他才能不必扛著太大的利息壓力借貸,讓計畫初期能順利推動,「所以創業要注意資金的周轉調度,才有抗壓力,運作方式要靈活,工作室人力成本每個月20幾萬,工作室正職人員只有6、7人,人力少,卻能撐起這個大案子,則要靠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昔日學弟妹為主)組成工作團隊協力合作,才能共同整合順利完成。」談起青年創業經,必然有現實的壓力,為什麼還要做這種風險頗高的參與式預算案呢?「為了自我實現,能夠完成求學時的理想,我們走在前面促成社會影響,讓藝術進入社區,或是十多年前我們早已在做的地方創生,這是一般營利型的工程案無法帶來的感動。」呂耀中老師融入地方與社會議題的自我實現,不僅開創自己的事業,也創造解決在地議題與地方共生共好的新局。

      回顧求學時期起和同學們進入社區場域跟隨老師實作實戰,到今天獨當一面又能號召昔日夥伴與新協力團隊共創社造工程的嶄新成果,面對教學現場和研討會時不少學生不知如何與在地居民溝通的徬徨與提問,呂耀中老師引用指導教授曾旭正老師的話,很豪氣地說:「就是要『蹤身一躍』啦!在那裡坐著不動,想太多都是沒用的,進到場域就知道在公開說明會根本沒什麼人要告訴你心裡的話,但是你晚上加入他們一起陪他們喝茶聊天,才會聽到真正在地的需求和心聲。」他強調,真實的場域踏查是與在地的生活互動連結,以開啟真實的學習,「遇到問題再來研究它,而不是先預設問題。」也才能真正進入和解決在地議題,包括找工作團隊也是一樣,「與其問怎麼找團隊夥伴,不如先想想自己平日怎麼和同年級的人互動,下課時在做什麼,問問這些真實的問題並好好觀察體會,才不會老是在假設性的問題裡打轉。」


創造社區營造與公共工程交集的新展望


  呂耀中老師說自身在地方創生的經驗已有十多年,期望政府未來能提供更多這種參與式預算的公共工程案,也期待有更多優質團隊投入,他笑說雖然這種案子1個團隊一年最多只能做1個,但是「全台灣北中南21縣巿,只要各縣市每年有1個團隊做1個這種案子,投入2億元左右,長期累積的效益就可以真正的帶動台灣,每個村才有真正改變的希望。以前社區營造和公共工程是兩條平行線,社區營造有彈性,但錢很少,公共工程錢很多,卻沒彈性,『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則站在中間,讓大家看到二者可能有的交集。」呂耀中老師希望未來社區營造和公共工程不再是兩條平行線,具有社造精神的公共工程案能持續增加,讓台灣公共工程發展更有人文藝術和在地精神,更能接地氣同時也能專業合作有效處理地方議題,在他眼中,這正是帶動台灣真正向下紮根的力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