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簡介

作者|
翁燕玲

人物專訪
由未來思考匯入教學引導傳統的未來跨領域人才教育 ——專訪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蔡明修教授
作者:翁燕玲
時間:2022/08/02

關鍵詞:未來思考、引導能力、跨領域、教育行政、社群經營、引導師、團隊共創

  不少老師們正在面對未來思考置入新創課程和教案的陌生感時,做為本計畫總辦公室的核心老師,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蔡明修助理教授早在本計畫還未啟動前,即已展開自己設定的創新教學探索之旅——將未來思考融入土木專業教學,期間接受總計畫辦公室邀請參與核心教師研習近一年,累積兩年不斷精進的跨領域教學經驗後,帶著對未來思考融入專業教學的全新反思,「以未來思考重新匯入教學傳統」的體悟,讓他現今更謙虛也更有自信地站上各式課堂、工作坊的講台,到底未來思考何以會再匯流回向教學傳統?甚且由此能帶來更豐沛的創新教學能量?未來與傳統在此顯然不是一般認知的矛盾和對立,這個帶來自信與再出發能量的體悟將再次開啟怎樣的跨領域創新教學旅程?蔡明修老師現身說法帶領我們回溯個人未來思考匯入教學引導傳統的旅程,協助我們在未來思考融入創新教學的路上更能輕鬆掌握要領,持續邁進。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精英教學團隊的必要——未來思考融入專業課程及工作坊兩年反思

  「未來思考對於專業教學而言有互補性的效果,透過對未來性的探索,能夠打開專業眼光不易注意的方向。以土木系而言,固然強調往前看的前瞻設計,實則常落入線性思維及侷限的眼光來面對問題,最常見的即是未來學所說的『二手未來』,即依賴過去經驗或被動去發現他人所說的『未來』,但又不確定這種『二手未來』的慣性思考是否能開出真正想要的未來。關鍵即在於未來不等於過去,僅以過去思維套入未來則充滿侷限。」這同時也呼應去年蔡明修老師談及未來思考帶給自己和學生學習上的啟發所說:「我看世界角度改變,我的感覺和行動也會跟著改變,所以未來思考的CLA(導因層次分析,未來思考重要工具之一)融入教學,詢問學生三十年或五十年後房屋應怎樣設計等問題時,即能讓學生藉由發現並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世界觀,再透過隱喻去尋求轉化問題的可能脈絡,由此覺察及探求土木設計的深層問題及改變的可能性。」

  去年蔡明修老師分享自身未來思考融入專業課程的經驗,即在淡江大學土木系一次開設三班兩學分的新課程,課程設定相同,均以九週融入未來思考,加上五週實務專業課程,但實際教學各班常有不同,因學生特質不同,帶領方式即需有所不同,相當不易。

  課程設定的挑戰在於時間分配,蔡明修老師表示:「最主要因未來思考設定九週課程,引導時間太長,但實務專業課程部分反而僅有五週,時間壓力太大,因此跨領域課程不同專業的融入規劃,兩種專業不能僅是表面相加,而未能適應議題學習及問題解決;真正能因應問題解決及學習目標的跨領域專業互融,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效益,因而需要經驗及妥善的評估,這些實戰的教學經驗如何有效即時的整理分享,也是重大挑戰。」

  正因如此,蔡明修老師為了更加精進及深化原本跨領域創新課程的研究及教學,去年申請未來思考融入土木專業教學為主題的教學實踐研究案,並獲通過後,終於可以獲得資源挹注,較能及時因應上述教學挑戰。

  蔡明修老師表示,幸好有相關計畫支援,並對創課授課的歷程有感而發:「跨領域教學的研究團隊真的很重要,尤其未來思考在思維上挑戰慣性,不易掌握,如果僅是目前台灣高教的一般TA(教學助理)通常很難勝任輔助及回饋教學的任務,討論時很容易陷入彼此不在共同『場景』的狀況,跨領域創新教學需要的及時回饋及修正也不易發生。加上課後討論需要即時有效的重點摘要及記錄,均需要程度及經驗值均相當充足的研究級助理才有可能處理,我建議這麼燒腦的課程及工作坊可以由具未來思考知識及教學設計經驗的老師群輪流擔任講師及TA,或者說TA即是引導師的角色,要這樣的規格才能因應教學現場,因為未來思考融入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時,真的需要大量精英人力投入腦力激盪,才能發掘及解決教學和學習上浮現的問題。」

  現在蔡明修老師的未來思考融入課程的教學團隊陣容相當堅強,雖沒有教師級的引導師,但有先前擔任宋玫玫老師助理的未來學系研究生謝宜真加入,加上另一名未來學系研究生及三名土木系的大學生,在蔡明修老師帶領下,幾乎每次課後便有即時討論,有時甚至加入上課同學現場即時互動回饋,並一定立即記錄,設法因應調整,由此課程進行及學習就能較為順利。「如何濃縮引導,觀察不同班級同學的反應即時調整,才能細膩處理學習思考上的問題。學生不缺創意思考,所缺的是開啟對未來想像的方式。」天馬行空式的胡思亂想如不能因應未來議題,在蔡明修老師眼中也只是徒然。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觀議課與深化跨領域教學的啟悟——教學引導力才是根本

  教學引導能力及真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教育目標,反倒成為蔡明修老師將未來思考融入專業教學時第二年後最主要的關注焦點,並非在意未來學思考工具的特殊性或對專業課程的創新啟發,卻反覆強調應注意基本面,即教學引導力的相關問題對於跨領域創新教學成效的重要影響。

  「去年對於未來思考融入專業教學的焦點,比較是放在教學工具、方法及對學生的啟發,開啟學生對未來的多元想像,尤其在CLA(導因層次分析)的應用教學上有不少感想。」

  「但是今年不太一樣,上學期(108學年第2學期)我在系上的『概念設計』課程進行一次開放觀課,帶來非常多的學習收穫。」

  這場讓蔡明修教授直接在教學功力上快速進階的觀議課活動,是因淡江大學教學研發中心主任廣邀校內在教學上勇於實驗創新的教師們參與觀議課,所開啟的重要契機。「開放觀課讓老師學習會更快,因為這是最直接的學習,來自教師社群回饋,所以挑戰最大。」

  雖然觀議課讓老師感到挑戰極大,「與不同老師討論,對教學創新十分重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自我懷疑和減少摸索的時間。」觀議課現場參與老師不到10位,因課後又有不少老師有課而未能議課討論,不過蔡明修老師說有一位未來學研究所老師留下討論,提供不少重要回饋,極有幫助,「教學要創新更需要分享討論」,蔡明修老師指出,「面對觀課活動時,要能以健康心態自我調適,才能真正獲益。」

  最近因七月成果展蔡明修老師教學演示工作坊頗獲好評,而獲邀至大同大學計畫團隊,帶領2週各2節課的社會創新課程工作坊,將未來思考融入社會創新議題及課程教學,進一步轉化未來思考工具融入其他專業課程,增進更多未來思考跨領域課程的設計與教學經驗,也由此接觸更多不同學校不同屬性的學生,對於未來思考和教學引導方式的關係有更多更深的體會。

  「學生特性不同,要用不同引導方式才能見效。如果未來思考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沒有幫助,或學習效果不好,則易產生師生對立。有些班級學生很有未來想像的空間,但也有班級學生需要更多協助及慢慢引導,這時我寧可不管進度或是否能立即於課堂產生好的成果,也要好好和學生討論。」蔡明修老師反覆強調因未來思考及其教學有其細膩之處,引導不同學生有時急不得,需要有彈性,「如果要在立即產出漂亮實作成果並能達成課程進度,與學生真正學習成效二者間進行取捨,我一定選擇後者,也就是因應不同學生學習需求,與學生詳加討論為先,確保他們不會放棄老師。」學生不放棄老師,才不會放棄學習,「我們才有機會繼續引導他循序漸進學習,這時學生才會願意試著去瞭解老師及課程內容,終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蔡明修老師以近來某位學生為例,這位大膽的學生主動對蔡明修老師說:「我其實不喜歡你,但你教學真的很用心。」對蔡明修老師而言,「陪伴讓師生關係距離更近,引導者的引導能開啟師生彼此了解及信任,學生不排斥老師,才能順著老師的思維脈絡,這時的教學就會有化學變化,便能讓教學有額外收穫。相形之下,未來思考教學活動目標能否達到即屬次要。」

  觀議課的歷程也讓蔡明修老師有類似體會,「愈要求教學成果,教學引導的能力則至關重要,即老師自己要有把握才能要求學生,有時創新教學成果之難,是難在教師的功力不足」,在觀課歷程中,「自己愈在意的部分,自身侷限性愈易出現,反而表現不好,例如在CLA以隱喻進行翻轉的課堂實作時,偏偏各小組都翻不過來,連一向最有能力的小組都卡住;當下才體會到應是對學生狀況未能充分『同理』,太急於要求學生產出漂亮成果,而未能注意其當時學習仍未到位的狀況。」蔡明修老師更以「遲到又迷路」妙喻自身當時狀況,「如果不遲到(自己教學引導功力充分及時到位),則不擔心迷路(一時未能抓準時間、方向),老師自己也要給自己空間和時間,有充分把握去引導學生時,才能產生真正師生合作、具有真實學習脈絡的學習效果,這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要學生達到老師想要的創新教學成果。」這正是蔡明修老師數年以未來思考融入專業教學後,以最深刻真誠的反思與教師夥伴們分享並提醒。

  因此蔡明修老師指出,對計畫學校團隊而言,衡量未來思考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成效的評估標準,不在於產出亮麗的課程實作成果這種表面的KPI,而是藉未來思考讓議題導向跨領域的思維更有前瞻性及未來性,使時間軸線更寬廣,而能在敘事力成果上加以展現。「其中可能評估教學成效的面向在於教師思維能力是否提升、學生是否更願和老師溝通、或敘述當前是否更有前瞻性等,更重要的是,對計畫、對學生而言,『如何問出一個好的what if』是重要關鍵,不僅可對未來場域產生效益,也才真正知道現在要做什麼,才能達到可欲的未來。抓到這樣的精神,未來思考對於計畫或課程本身才算有真正的效益。」


核心教師旅程再上路——以未來思考匯入教學傳統的再出發

  身為總計畫辦公室核心教師,蔡明修老師參與核心教師研習一年的收穫,除了提到宋玫玫老師未來思考系列工作坊、曾士民老師SDGs桌遊和教學引導力(ORID焦點討論法設計教學流程)工作坊在教學及思考上的助益外,並強調「核心教師社群有一群『君子之交』的夥伴,這些夥伴認真學習而想將自身研習所得帶給學生,共同陪伴,共同努力實踐,對自己是一種鼓勵、支持,更是感動。」

  在總計畫辦公室今年8月4日辦理「從敘事到系統性論述」工作坊中,黃寬重教授示範既保有紮實教學引導傳統,又加入TA帶領形式創新的歷史通識課程,蔡明修老師由此深有所感:「知識傳承的精神、理念是有所不變的,而且創新教學以前傳統中就存在,這讓自己的創新教學過程可連結匯入到歷史的大主流中,體認到自己不只是一個小支流,能感到自身不是一種孤單或奇怪的存在,而能在其中向前輩學習。」

  在體會到以未來思考匯入教學傳統的重要性同時,蔡明修老師建議,期待總計畫辦公室能開設結合未來思考與教學引導力的工作坊,讓宋玫玫老師、簡菲莉老師等未來思考講師們和曾士民老師之間展開跨領域的專業對話,以進一步將未來思考確實結合教學引導力,更能讓未來思考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時具有充分紮實的引導學習,而大大提升相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未來思考融入專業的跨領域創新教學也才更具成效,由此導入更紮實、更能真正培育未來人才的未來思考教學,這正是蔡明修老師期待以未來思考匯入教學傳統的真義。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人物簡介|蔡明修

學歷: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學系博士
專長:設計思考、未來思考
簡介:
用「思考未來」教「設計思考」:設計思考好教嗎?到底是教設計?還是教思考?這麼抽象的東西怎麼教?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也還在找尋!但就在這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思考未來是一個非常有趣,且能引導學生探索設計思考內涵的有效切入角度。我在5年的課程實作中累積了血與淚的知識與經驗。如果要說專長... 我無法提供您最佳的教學想法,但應該能以自己的教學模式與經驗作為基礎,用資深菜鳥的姿態讓您看見起飛的可能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