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簡介

作者|
翁燕玲

議題專欄
南北極冰層加速融化與海洋生態危機 ——由世界到台灣高教計畫的海洋生態議題觀察
作者:翁燕玲
時間:2022/08/01

關鍵詞:世界村、海洋生態、氣候變遷、海洋文化、永續發展、課程創新

  最近由世界到台灣,一連串關於海洋生態將產生重大變化的研究紛紛出現。國外科學家各項研究報告所發布的警訊,引起國內外媒體矚目及報導,無論是電影《魔戒》中的冰河奇景消融,紐西蘭冰河過四百年僅剩不到一半;或是格陵蘭冰融加速,全球海平面於本世紀末恐上升1公尺而形成水域生態巨變(Robin McKie. 2020, August 20)(Thomas Slater. et al. 2020) ;另外,《自然氣候變化》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 7月20日刊出一份研究警告,若全球暖化持續下去,野生北極熊19個亞種群恐在21世紀末前幾近滅絕( Péter K. Molnár. et al. 2020)。再到台灣綠色和平組織依據最新研究〈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衝擊分析〉,對政府及大眾提出警告,「綠色和平利用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模型,推估在2050年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臺灣約有1398平方公里因海平面上升淹溢,受影響人數約120萬;總統府、立法院等重要政府機關也將受到影響。」(綠色和平,2020年8月24日)因而呼籲主政者,台灣有七成人口聚集在六都,六都市長應盡快宣示「氣候緊急狀態」,全面評估城市氣候風險、規劃減碳及調適政策。

  這些近年陸續出現的新研究,基本上都符合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另譯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CCP)2019年9月公布關於氣候變遷下海洋及冰雪圈特別研究報告中所評估的情況,由於氣候暖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持續加速,可能上升6-9公尺,而且主要來自於格陵蘭及南極冰蓋融化所致(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2019). SPECIAL REPORT: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Technical Summary, TS. 4, 2019),並將對海洋生態造成衝擊(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2019). SPECIAL REPORT: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Chapter 5, 2019)。

  此種猶如災難電影般的場景,數十年間卻可能化為在世界真實場景登場的議題現象,突顯世界三大議題的重要性:永續城鄉、氣候變遷及海洋生態,分別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的第11項(SDG 11)、第13項(SDG 13)、第14項(SDG 14)、呈現由於全球暖化而使氣候變遷,更進一步造成海平面上升,不僅海洋水域平衡遭到破壞,亦使海洋物種面臨滅絕危機,而產生海洋生物物種的生存難題,同時更影響人類居住城巿存續的連動性效應,這也顯示出許多重大議題彼此之間的連動性及複雜性,如何展開跨領域專業對話以積極因應世界及在地因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海洋生態與永續城鄉危機,實屬刻不容緩。

  本計畫目標在於以議題為導向,培育人才探勘世界真實問題的能力,又因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而使台灣與海洋議題息息相關,本計畫團隊隊伍中亦未忽略海洋生態議題,且對相關議題形成一套由高教端出發的在地關懷視野,在此我們可以認識這些關注海洋生態議題的計畫團隊,探討這些計畫團隊關注的議題取向,以及所形構的跨領域創新研究及教學視野,更進一步觀察台灣高教重要跨領域計畫如何回應海洋生態此一世界議題,所形成的在地議題特色及觀點範圍何在,做為未來計畫發展可能性的參考。


海洋文化及永續城鄉之意識共構——本計畫海洋生態相關議題團隊及其教學研究主要視野

  本計畫109年共有4個團隊核心議題與海洋生態議題相關,分別為子計畫一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永續高雄——山海城鄉共生計畫」、子計畫二A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張文哲團隊)「人文與科技相遇在海洋——跨界敘事力課群計畫」、致理科技大學(蔡郁焄團隊)「以策展作為在地文化的展示策略——『野柳學』在地挖礦訓練計畫」,以及子計畫二B類靜宜大學(陳怡伶團隊)「雙語國家師資培育之在地實踐——性別平權與海洋友善倡議」計畫。各計畫因其學校及場域特色,教師社群組成及跨領域新創課程開設等狀況不一,對海洋生態議題的關注取向亦有所不同,以下即以相關面向資料收整,對各計畫團隊的議題取向進行探討,以呈現4個計畫團隊議題融入跨領域教學的做法及特質。

  子計畫一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永續高雄——山海城鄉共生計畫」的核心議題為「智慧城鄉創生與海洋永續發展」,對應SDGs為永續城鄉(SDG 11) 及海洋生態(SDG 14),教師社群組成包含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基礎教育中心、水產食品科學系、漁業生產與管理系、海洋休閒管理系、國際企業系、資訊管理系、商務資訊應用系……等等,共12個系所,以此結合在地議題與學校特色,學校所在地高雄為山海城鄉特色的多元都市,此校持續執行第一期所擇定的核心議題「永續城鄉」與「海洋生態」,因其符合區域發展需求,以科技大學特有的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角度,帶領學生思考城市與特色產業進行智慧「共生」的可能性。議題探勘主要取向偏向文化敘事行銷結合數位科技的海洋應用取向,開設新創課程以海洋休閒觀光及商業應用、海洋生態相關課程,輔以數位科技與故事行銷等共同課群,及共同必修中文及應用文課程等類型為主。

  子計畫二A類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張文哲團隊)「人文與科技相遇在海洋——跨界敘事力課群計畫」的核心議題為「在地海洋環境生態保育之規劃與實踐」,對應SDGs為海洋生態(SDG 14)、永續城鄉(SDG 11),教師社群組成包含輪機工程學系、光電與材料科技學系、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及共同教育中心等;由於本身為海洋專業大學,具有海洋科學/人文專業學系,且有在地漁村及漁業等環境優勢,以此為基礎,從傳統漁業/漁村到現代漁業/漁村的海洋環境議題,設計「跨科際真實問題解決」之課程群組,強化學生聽說讀寫之敘說能力,讓學生能站在「在地海洋」思考「全球海洋環境議題」,再從「藍色經濟為原則的糧食安全議題」回歸到「在地漁村/漁業發展問題」的解決。議題探勘主要取向為部分融入海洋生態議題,以文化敘事行銷結合地方創生的海洋應用取向。開設新創課程以海洋科技課程與通識(共同教育中心)的地方創生課程、語言文化與社會課程等類型為主。

  子計畫二A類致理科技大學(蔡郁焄團隊)「以策展作為在地文化的展示策略——『野柳學』在地挖礦訓練計畫」,計畫核心議題為「村落觀光化面臨的轉型困境和社會議題」,對應SDGs包括永續城鄉(SDG 11)、海洋生態(SDG 14)、負責任的生產消費(SDG 12),教師社群組成有通識教育中心、資訊管理系及多媒體設計系等,目標以野柳為地方文化的展示空間,透過「野柳學」反映的地方議題,思考偏鄉漁村觀光化面臨的轉型困境和社會議題,並由策展挖掘在地文化的展示策略,實驗臺灣漁村城鄉如何永續的可能。議題探勘主要取向以策展敘事及漁村觀光化等在地海洋文化取向為重,透過生態議題相關課程(微學分)「議題挖掘系列工作坊」,採鼓勵學生另外修習此一微學分課程模式,以做為議題融入探勘之學習;並以策展敘事相關跨領域課程模組開設新創課程。

  子計畫二B類靜宜大學(陳怡伶團隊)「雙語國家師資培育之在地實踐——性別平權與海洋友善倡議」計畫,計畫核心議題為「跨領域優質教育:培育雙語國家師資」,對應SDGs包括優質教育(SDG 4)、性別平權(SDG 12)、海洋生態(SDG 14),教師社群包含生態人文系、師資培育中心、英文系及外語教學中心等,重點在於依據十二年國教《總綱》,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等四項議題被列為「重大議題」,此計畫希望培育有能力研發教材融入相關在地議題,進而能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討論的未來雙語教師。議題探勘主要取向屬於語文教學取向之一般海洋議題內容,教師社群計畫重點為在於組成跨領域課程模組開發團隊,以四項重大議題為主軸,為新開設的『兒童英語』雙語師資培育課程規劃教學策略、教材、教案、課室及社區實踐活動,並激發教師團隊的探索動能。海洋議題為四大議題之一,目標為培育學生具備相關議題之意識以用於英語教學。

  綜上所述,相關計畫團隊的議題取向包含地方創生、海洋經濟發展、永續城鄉與經濟發展、海洋與地方文化、海洋與智慧科技、在地海洋環境生態保育等,其中對在地海洋生態議題所關注的共同取向著重於海洋文化及永續城鄉的關係,尤以數位科技呈現海洋文化特色或成為地方創生和觀光休閒等應用,或做為語言文化學習之基本議題內容及關懷意識,反映各團隊教師社群組成多以語言人文及商業應用等科系為主,所形構海洋文化及其應用的議題視野。
這種海洋生態的議題視野中,教學研究共同重點在於海洋永續的基本意識下,海洋文化如何進行各種層面的應用(包含休閒觀光、產業管理、漁村文化與觀光、地方創生及語言教學等),應用層面側重商業、地方創生及語言文化教學等,此一共同海洋議題視野反映出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中,目前對海洋議題的探勘向度、基本模式及特色。


對近期世界海洋生態相關議題的回應

  參照近期在國內外媒體密集呈現的海洋生態議題動態,可看出近期國內外媒體以西方生態科學研究報告為主的議題取向,多在於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永續城鄉議題的影響,意即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的氣候變遷,連帶使海平面上升,形成海洋生態破壞與居住城巿淹沒等危機,此種海洋議題取向則關注氣候變遷(SDG 13)與海洋生態(SDG 14)、永續城鄉(SDG 11)議題的連動性,突顯未來人類環境存續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整體而言,在海洋生態相關議題上,無論世界或本計畫團隊反映出的相關議題視野,均重視海洋生態與永續城鄉議題的關係,本計畫團隊的海洋議題視野較多關注海洋經濟發展及在地相關文化的共構,或做為優質教育及海洋友善倡議的基礎認知,一方面顯現本計畫相關議題團隊的海洋關懷視野偏向經濟與文化現象,成為計畫的重要特色;另一方面也啟示我們關注氣候變遷與海洋生態之關連議題,對海洋生態保育及相關科學領域知識,包括海洋污染、海洋環境生態保育、永續漁業管理、海洋科技與生物多樣性等海洋生態SDG項目主要關注的面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說明),可再進一步探究,亦可做為未來延展海洋及水域生態觀察視野時的參考方向。


參考資料:
(一)研究報告及論文

IPCC, 2019: Technical Summary [H.-O. Pörtner, D.C. Roberts, V. Masson-Delmotte, P. Zhai, E.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M. Tignor, A. Alegría, M. Nicolai, A. Okem, J. Petzold, B. Rama, N.M. Weyer (eds.)]. I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H.- O. Pörtner, D.C. Roberts, V. Masson-Delmotte, P. Zhai, M. Tignor, E.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A. Alegría, M. Nicolai, A. Okem, J. Petzold, B. Rama, N.M. Weyer (eds.)]. In press.
https://www.ipcc.ch/srocc/chapter/technical-summary/

Bindoff, N.L., W.W.L. Cheung, J.G. Kairo, J. Arístegui, V.A. Guinder, R. Hallberg, N. Hilmi, N. Jiao, M.S. Karim, L. Levin, S. O’Donoghue, S.R. Purca Cuicapusa, B. Rinkevich, T. Suga, A. Tagliabue, and P. Williamson, 2019: Changing Ocean, Marine Ecosystems, and Dependent Communities. I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H.-O. Pörtner, D.C. Roberts, V. Masson-Delmotte, P. Zhai, M. Tignor, E. Poloczanska, K. Mintenbeck, A. Alegría, M. Nicolai, A. Okem, J. Petzold, B. Rama, N.M. Weyer (eds.)]. In press
https://www.ipcc.ch/srocc/chapter/chapter-5/

Thomas Slater, Isobel R. Lawrence1, Inès N. Otosaka, Andrew Shepherd, Noel Gourmelen, Livia Jakob, Paul Tepes, and Lin Gilbert. Review Article(2020): Earth's ice imbalance.
The Cryosphere
https://tc.copernicus.org/preprints/tc-2020-232/

Michalea D. King, Ian M. Howat, Salvatore G. Candela, …Adelaide Negrete (2020), Dynamic ice loss from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driven by sustained glacier retreat.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0-0001-2

Péter K. Molnár, Cecilia M. Bitz, Marika M. Holland, Jennifer E. Kay, Stephanie R. Penk & Steven C. Amstrup (2020). Fasting season length sets temporal limits for global polar bear persist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 volume 10, pages732–73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818-9

綠色和平。(2020年8月26日)。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衝擊分析。綠色和平。
https://issuu.com/greenpeace_eastasia/docs/2020_impact_of_sea_level_rise_in_taiwan/2

(二)新聞報導

中央通訊社(2020年8月17日)。研究:格陵蘭冰融已難挽回 全球海平面恐升6公尺。中央通訊社。
https://e-info.org.tw/node/226304

Robin McKie (2020, August 20). Earth has lost 28 trillion tonnes of ice in less than 30 years. The G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aug/23/earth-lost-28-trillion-tonnes-ice-30-years-global-warming

姜唯編譯(2020年8月26日)。科學家首次分析 地球30年間失去28兆噸冰
https://e-info.org.tw/node/226493

綠色和平(2020年8月24日)。六都潛在海平面上升與風暴潮威脅 綠色和平促宣示氣候緊急因應。綠色和平。
https://reurl.cc/m93LjA

(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說明
https://www.ait.org.tw/wp-content/uploads/sites/269/un-sdg.pdf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