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簡介

作者|
翁淯宸

活動側記
「一趟2040年的想像之旅」 ── 「議題融入未來思考」核心教師工坊(2020.02.10-12)
作者:翁淯宸
時間:2022/08/02

  拋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及大專院校延後開學影響的陰影,「議題融入未來思考」核心教師工坊於2月10日如期開課,這次邀請到宋玫玫老師、簡菲莉老師及許麗萍老師授課,教學陣容堅強,帶給與會的核心教師全新且與眾不同的未來思考視野。工坊內容藉由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導入未來思考系統思維與工具,深入開展、反思核心議題,讓與會的核心教師能將未來思考的思維融入個人課程設計與場域實踐。

  工坊於上午9點由計畫協同主持人邵揮洲教授宣佈「開學!」,象徵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將於農曆年後有一個全新的開展,計畫主持人陳明柔教授於「開學儀式」中以「一個教師的改變,將能改變200位學生!」來勉勵與會的核心教師,期許核心教師能拋開從事未來想像思考的包袱,秉持高教老師覺醒的決心,為臺灣的高教環境盡一份心力。

  工坊一開始,授課教師先請與會的核心教師們分享各自對於「未來思考」課程的想像、執行「未來思考」教學曾面臨的困難等等,透過實際的個案分享及討論,讓核心教師們從彼此的教學方式中獲取經驗,調整及增進自己的教學視野。

「2040年的地球和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呢?」教學經驗分享結束後,老師提出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讓核心教師們實際投入未來思考的課程中,分組討論、思考及預測,分別以「交通」、「都更」、「農業」及「防疫」4個議題分享對地球和社會的想像、可能面臨的困境及可行的解決方針。透過核心教師們有脈絡及邏輯性的預測,在2024年的未來中,我們的生活將面臨糧食短缺、傳染病流行頻率增加,但又會是一個科技及交通高度發展的世界。面對這樣的未來,價值觀將順勢轉變為「擁有一棟房子不再是財富的象徵;能在一個地點舒適且有品質的生活著,才是未來人類所追求的」,人類的飲食文化也將由傳統「吃的飽、吃的多」,轉變為「吃的巧、吃的優」。人類的生活方式,糧食生產方式將因應不同金字塔階層的需求而有「大面積的規模農業」與「精緻小型加工農業」並存;面對變化萬千的傳染病毒,將直接利用「天幕」的概念來防疫;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或許馬克思主義將再度興起,生活必需品都將由政府配給。

  經過3天的討論與分享,我們可以發現有些人的預測偏向悲觀、但也有人對於未來是非常正面與樂觀的;有人說悲觀的想法可以增加危機意識,但也有人說正面的想像可以讓人類更加積極,每個人對於未來都有不同的想像,而「議題融入未來思考」工坊的本質就是希望核心教師們能從分享經驗的「反思」階段,進階到「融入」與「參與」階段,透過不同身份角度,思考「未來思考」課程教案的可發展性及可改進之處,強化核心教師推行「未來思考」課程的能力;同時,透過討論、分享、不同專業領域教師的闡述與分析,「未來思考」的思維已在每位核心教師的心中萌發,未來由核心教師融入個人課程設計中,將會有越來越多學生一同擁有「未來思考」的思維,工坊的舉辦也將達成計畫主持人「一個教師的改變,將能改變200位學生!」的遠景。

  人類為了便利與興盛的生活,積極擴大城市規模、建設發電廠、鑽油平臺,在世界每個角落擷取資源。當有人能坐在空調良好、裝潢典雅氣派的餐廳內大啖來自遠方食材製作的美饌,世界上卻有另一群人面臨貧窮、飢餓與疾病的威脅;當有人能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從事高報酬低勞動的職業,世界上卻有另一群人居住在無法抵抗天災的住所,也沒有安全健康的就業機會,只能拓墾貧瘠或受汙染的耕地,或是在危險的礦場與工廠過勞工作。現在的世界看似繁榮,但發展卻是失衡的,能源、資源及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在他們只顧著滿足當下的同時,犧牲的卻是未來世代滿足需求的權利。如果我們要追求一個更美好、更永續的環境,該怎麼做呢?或許現在沒有確切的解決方法,但這就是「未來學」、「未來思考」發展的意義,希望能讓更多人重視這些議題,一同投入創造永續未來的行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