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簡介

作者|
翁燕玲

人物專訪
活用計畫教學引導工具轉化為跨領域教育及社群發展永續動能 ——專訪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黃詠愷教授
作者:翁燕玲
時間:2022/08/02

關鍵詞:未來思考、引導能力、跨領域、醫學、社群經營、核心教師、擴散效益

      高雄醫學大學黃詠愷老師對不少計畫老師而言,已是相當熟悉的面孔,除了在108年本計畫全國成果聯展的教學演示工作坊中,進行未來思考融入口腔衛生專業課程的跨領域創新教案演示,也常應邀至其他計畫學校開設工作坊,更是踴躍出席總計畫辦公室工作坊的用功學員。曾參與其他跨領域計畫及前期計畫(專業知能融入敘事力計畫),本計畫第一期起則獲邀為總計畫辦公室培育的核心教師,這些累積多年的跨領域教學經驗,加上拚命三郎式的投入精神及鑽研實踐的工夫,使黃詠愷老師得以快速活用所學新引導工具,整合其教學研究,109學年起加入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子計畫二B類團隊,已運用其近六年跨領域計畫參與經驗及知識,在醫學院中逐步發展出獨到的跨領域教學教案,並開始進行模組化,探索未來在專業領域擴散效益的可能。同時,經歷近一年的核心教師培力歷程,黃詠愷老師所展現的引導力,也讓她常獲邀到其他計畫學校擔任工作坊講師,協助其他計畫團隊。如何能成為本計畫的種子教師,在醫學院專業課程中因應學生需求,長期發展實質跨領域的教學及教案,甚至開始結合醫學社群夥伴一起壯大陣容,由黃詠愷老師對永續計畫目標及擴散效益的規劃設定,到體會引導師思維勇於滾動修正的歷程,正反映出其對醫學教育的人文關懷,以及一步一腳印紮實跨領域研習與教學的豐厚軌跡。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子二B類計畫推動跨領域醫學創新教案模組及擴散推廣

      黃詠愷老師回顧參與相關跨領域計畫的歷程,對於剛加入的子計畫二B類計畫帶來的好處,有其特別的觀察和體會:「這次加入的計畫不像過去參與的跨領域計畫各項目全都要做,所以能專注在教師社群連結及跨領域教研能量發展,對實質跨領域大有助益。以前是所有包括課程、教師社群、學生學習成效等全部視為一個集合體而在短期內藉計畫產出績效,被繁多KPI追著跑,但跨領域多半需要默契培養,急於求成有時容易造成師生壓力都很大,尤其跨領域課程常有共同課程或共授等需要帶領團體討論的歷程,對老師的功力形成考驗,不少老師就會不敢嘗試,團體討論的確很重要,但在可操作性不足的情況下失敗率也高。」

      「對學生而言也是如此,有時會反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就反映出只知在跨領域,卻不明白為何要跨領域的學習問題。如未妥善規劃,教師社群彼此間的連結也容易因時間不夠而未能深入共同合作及共同創造,急於產出課程等各式成果,較容易流於表面的跨領域。」黃詠愷老師表示,這次試著做子計畫二B類計畫,因以教師社群能量培育為主,有較充裕時間可以運用,有利於社群能量發展及細膩建構教學教案,也因此做了不少新的嘗試,加上高雄醫學大學具有推廣教學的制度設計,每年舉辦教案競賽,因此老師們對教案都頗有概念和經驗,不會擔心而多能投入嘗試,「跨領域要有實質夥伴相互配搭,找到共同語言對話溝通,才有能量持續前進。」黃詠愷老師在高雄醫學大學找到一群願意投入研發跨領域教學教案的醫學院熱血老師們組成團隊,相互合作,成為共創共作跨領域醫學創新教案的基本動力。

所以這次黃詠愷老師計畫團隊其中產出之一,即以口腔保健敘事、營養保健敘事相互配搭融合成為教案,施作於口腔健康推廣設計新創課程,因應未來口腔衛生師可能建立證照制度,則這套課程教案即可成為一套教學模組,可供全台目前共九個口腔衛生學系應用。「不是塞知識在其中,而是培養軟實力的課程,讓學生在場域中對健康識能可以擁有真正的探問能力。」藉由本次計畫,黃詠愷老師希望能真正看到本計畫精神的落實與永續,目標不只是單一跨領域課程教案成果產出,而是進一步期許能落實為口腔健康跨領域教學教案模組化設計及實踐完成,而能回饋至相關專業領域,成為專業教師們的實用教學工具包,直接產生擴散及延續效益,這種具有未來思考特質的計畫教案規劃與推廣,來自於黃詠愷老師參與跨領域計畫的經驗外,亦與近一年來加入總計畫辦公室核心教師研習等經歷,形構更開闊的跨領域視野有關。


核心教師系統培育到協助引導計畫團隊能量展現

      「總計畫辦公室這一次規劃培力核心教師真的很用心,有相當完整的培力系統,這和過去一般計畫的培力多屬零散點狀模式不同,成效更明顯,能讓核心教師對教學引導力有完整系統的學習,轉化對引導本身的認知,更能系統化的學習如何引導的有效工具,強化和提升引導能力。以前我參與設計思考相關計畫時,對引導概念還未能深入,多半只是跟著夥伴亦步亦趨地操作,還沒能針對設計思考這套引導方法進行反思和運用。但在這次核心教師系列培力的過程中,正因系統化學習,而對教學引導力有更深的認知、探索,而開始能對如何活用這些引導工具加以反思。」

      黃詠愷老師表示,尤其核心教師工作坊的培力講師都是功力高深、頗有名望的講師,像是未來思考系列的宋玫玫老師、焦點討論法(ORID)等教學引導力和SDGs桌遊引領議題探勘的曾士民(Eric)老師等,「都讓我們更清楚地從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引導師』,尤其在現今大學裡教師作為引導師的角色日益重要,以口腔衛生醫學專業為例,學生常須在場域中向不同對象針對其口腔清潔等衛生習慣,進行口頭探問及指引,老師無法只是傳授知識給學生,更要引導學生如何結構所學知識,化為引導訪談的能力,才能引導場域受訪者表述出一般不易直述的口腔衛生深層問題,老師必須成為faciltator(引導師),才能引導學生也成為場域中的faciltator,這對於醫學領域醫病關係的溝通實踐是否有效,將是非常重要的。」

      黃詠愷老師更強調引導能力可以做為跨領域的基礎,以高雄醫學大學本期計畫而言,即是先設定共同目標,再以由本計畫習得的引導工具做為不同學科跨領域共學共創的連結基礎,透過未來思考等不同工具做為跨領域銜接專業對話的橋樑,成為共構共創跨領域新創課程教案的橋接器,從而將醫學、口腔衛生、藥學、護理、營養、敘事等不同專業知識加以組合,兩兩搭配融入於同一引導工具中加以整合,成為活用本計畫培力資源及引導工具的重要範例之一。

      此外,近一年核心教師培力歷程中,如果追蹤黃詠愷老師的臉書,不時會看到她除了過去的設計思考工具外,更整合本計畫未來思考、焦點討論法(ORID)等教學引導工具,不斷融入個人專業課程的跨領域教學教案的研發和創新,積極探索跨領域教學引導力的成果有目共睹,近期更陸續接到崑山科大、輔英科大、中原大學計畫老師們的邀請,開設相關工作坊,顯見黃詠愷老師透過近年在場域探勘、未來思考及教學引導力上不斷增能,加上不斷活用所學的教學經驗和能力,協助個別計畫團隊及老師更能掌握計畫主軸以研發教案或精進教學,讓其他團隊執行計畫更有能量,同時也更多元地發展自身種子講師的能力。

      在總計畫辦公室系統化規劃及投入的核心教師培力資源中,黃詠愷老師進一步融入自身能量不斷嘗試應用,由微感陌生到漸能遊刄有餘,如今已開始在教學引導力上結出果實,並持續成長茁壯,從未鬆懈,在訪談次日起包含週休假日連續三天仍趕場參與研習,包括參加學思達與品德教育工坊、本計畫的表現任務評量工坊(陳佩英教授帶領)和學思達年會,正是在這種持續精進學習和不斷融入轉化教學的正向循環中,黃詠愷老師成為醫學領域專業教師跨領域教學的典範之一,更樂於將她的教學能量繼續與計畫夥伴們分享,從而擴散產生更大的計畫效益。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引導能力解決學用落差的投入與轉化

      在醫學大學推動跨領域課程有其難度,除體制因素外,黃詠愷老師觀察現今學生的特質相當重視考試和分數亦是須面對的挑戰,「學生進入醫療場域後,常成為『人型立牌』,主動性不高,形成學用落差的狀況。這些學生入學七、八成是甄試而來,非常重視分數,加上醫學院常須面對國考壓力,國家考試通過,即是人生勝利組,學習歷程常易填鴨而固化,因此進入醫療場域面對多變的真實情境時,反而不知如何是好。」這類學生在學校學習時多以國家考試通過為目標,或習慣舊有固化模式,對於強調探究實作的跨領域課程不少人有適應上的問題,「先前會有學生反應兩極的狀況,有些認為很好,有些會說都不知在做什麼,甚至極少數會有負面情緒,然而跨領域是個滾動修正的歷程,有個大三時修課負面情緒明顯的學生,在大四實習時在實習日誌自然用上了大三跨領域課程學習過的CLA的隱喻(CLA:導因層次分析,未來思考的引導工具之一),這其實就是學習成效,只是這類成效不易具體表現在KPI上。」

      黃詠愷老師表示在參與總辦核心教師學習,開始進一步接觸引導思維和工具,才更能深入體會引導的精神,「引導師重視針對問題以規劃能進行有效探討的流程設計,而不是給予學生標準答案,這正是總辦工作坊講師們示範的引導精神和『眉角』(訣竅),而且是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育理念的體現,以前很多老師會說一班三、四十人,那麼多學生怎麼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用引導師的精神和方法就有可能做到,因為不是灌輸學生標準答案,而是在適當學習流程規劃中讓學生自己去結構發展出自己的內容,老師再進行統整和調整,因此老師有無引導能力,可以說是跨領域學習最重要的基礎。」

      因此現在黃詠愷老師更能同理這些醫學領域學生的狀況,「他們就是怕成績不好,所以才會有這些反應。以前我帶領課程的方法常希望多一些團體分組討論和實作,但不少學生一開始面對團體討論會不習慣,所以這學期開始就以個人的表現任務為主,以個人實作先讓學生漸漸適應跨領域課程的做法,累積經驗就能潛移默化,學生不會有壓力而緊張,就比較能安心進入跨領域學習的模式。」所以這學期黃詠愷老師有時把常用的便利貼和海報紙等教具收起來,改用兩張A4紙的個人學習單,讓學生靜下心進入議題展開個人實作,學生較能適應,情緒問題也自然消失。「老師要去促動學生跨領域學習時,有沒有考慮學生如何跨領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要考量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需求,才能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跨領域學習。」黃詠愷老師大方分享自身跨領域教學引導的調適經驗,正展現出學習引導思維方法後,不斷因應學習者需求而調整引導方式的引導師風範與精神。

      「大學教師已不能只是扮演lecturer(講授者)的角色,而必須是『引導者』才能因應現在和未來世界的變化與挑戰。」黃詠愷老師表示,面對AI、大數據等科技浪潮,知識結構及傳遞方式迅速變遷的時代,不僅是為了培育未來人才,大學教師自身的定位也正轉變中,如何不被科技取代,「引導師」角色將是大學教師的新定位及重要價值。懷抱著新的期許,黃詠愷老師為了讓自己和計畫夥伴成為更優秀的引導師,藉著新一期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的資源和能量,持續地在新的跑道上奮力奔跑和奔走,一如往常。



人物簡介|黃詠愷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敘事表現任務設計、敘事與跨域課程規劃
簡介:
教練教練我教你來練,聽說閃亮亮核心教練團『說-學-兜-暢』樣樣精
我的專長如下
傳說健康照護專業知識
設計TA掉入學習歷程
敘事兜進健康照護主體教學
規劃流暢引導學習歷程之教學流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