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未來思考、引導能力、跨領域、教育行政、社群經營、引導師、團隊共創
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的團隊老師們透過多場未來思考工作坊的研習,對於簡菲莉老師已相當熟悉,然而簡菲莉老師不僅現在以未來思考學引導大學老師 打開未來教育的新視野,過去十多年的教育行政經驗,加上身為率先帶領高中規劃開設跨領域課程的計畫先導者,歷任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教務主任、中正高中校長、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核心團隊成員、教育部高教司大學多元入學工作圈成員、科技部高瞻計畫第一、二期子計畫負責人、103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董事會理事、103學年度基北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主任委員等等,並曾任宜蘭縣教育處長,在任內帶領教育處團隊成為該年度績效最佳的行政單位,任內對宜蘭縣科技教育和跨領域課程的積極推動,以及首開先例的中小學公開課博覽會,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這些豐富的教育行政歷練更展現簡菲莉老師在教育現場實際引導團隊共創共學的領導長才。
因此如何帶領團隊共創,如何經營社群,如何具有前瞻性地引導團隊共同前進,甚至在高度衝突或對話艱困的情境中,找出領導團隊真實對話,形成共識的領導方法,這些教育領導的真實學問如何有效在教育現場實踐及發揮功效,簡菲莉老師已由自身數十年實戰經驗和學習引導歷程中淬鍊出獨到的引導實學,這套兼具理論知識與實戰方法的跨領域領導之學,重點要如何掌握?如何既能回應場域議題和團隊/學生需求,又能走出自身的引導風格和做法?簡菲莉老師透過自身經驗現身說法,分享推動跨領域教育及團隊合作共創的實學與方法,希望能成為支持老師們的力量。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建構溝通平台——讓議題浮現,透明對話的領導力
身為早期投身台灣跨領域教育實踐的前鋒,遇到的反對聲音當然不少,簡菲莉老師淡淡地說自己以教育理念為重,不會受到影響,其實簡菲莉老師自有一套引導不同聲音相互溝通與協調共識的方法,而且事實證明這套方法讓台灣高中落實跨領域教育得以開出初步實踐的空間,構築跨領域課程和教師社群經營的灘頭堡。
擔任高中行政主管期間,簡菲莉老師不時遇到教育行政環境上的難題,都是以這套方法讓問題迎刃而解,當時簡菲莉老師剛到任時,各方意見衝突,彼此不能信任,每次開重要會議都是接近整天的馬拉松大戰,會後常有爭端延續,「我的目標是要解決問題,建立專業,所以在第一次重大會議前,就找各方人馬一一溝通,傾聽他們各自的想法,瞭解並收下各方意見,這樣談雖然很耗時,但收穫很大,我可以深入瞭解各方的觀點和狀況,參考他們的意見,再構思自己對這所學校發展的藍圖;所以第一次大會我就只是把自己初步構思的學校發展計畫藍圖發給所有與會者,很快說明一遍,並請所有人回去仔細閱讀思考後,可先來找我討論,再進行第二次會議。」結果第一次大會跌破眾人眼鏡只花了兩小時就結束,而且氣氛平和。
「回去之後,參與者詳細讀完計畫藍圖後,就分別來找我討論,各方發表自身看法,在第二次會議進行前的45天,我花了很多力氣和他們每一方每一人溝通,也協助他們和別人溝通,說明和表現相互尊重的原則,讓大家在會前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相互理解和交流協調,我也在其中更進一步探詢各方和學校的需求,調整學校發展藍圖,所以第二次會議時我又公告說明已調整的學校發展計畫新藍圖,並請大家討論,最後只花了兩個半小時就順利討論確定。」
能在高度衝突的情境裡尋求突破和轉化,簡菲莉老師強調重點在於「要啟動對話機制,之前大家容易產生衝突的狀況在於沒有看到原始資料,未見真實,就無法有互信的基礎,所以各自表述,無法真實對話;啟動對話機制的重點在於讓大家先看到原始資料,瞭解問題實況和傾聽彼此觀點,才能找到協商對話的接點,也才能開啟真實的對話並解決問題。」
一般會議議決時為了效率常採用多數決的表決模式,簡菲莉老師卻不直接採用,而以繞路耗時來換取共識,因為「表決是很傷感情的,多元觀點很正常,交互激盪對團體也有助益,為了一時效率表決,看似很快通過決議,但有人心中不服氣,無法形成共識,團隊無法凝聚,就會成為行動的阻力;建立溝通平台,提供時間、空間,大家都參與,彼此傾聽交流,讓議題浮現出來,才能真正協調溝通,形成共識。」這個溝通平台透明對話的機制,也有其使用的最佳時機,簡菲莉老師說暑假是最好的溝通時間,並以高中過去解放8學分可做為跨領域課程時段為例,當時她即在暑假建構溝通平台,邀請六大學習領域各派一位代表,組成核心小組,在暑假兩週一次會議,共同商討如何利用這8學分進行跨領域課程,即能在充分討論運作下順利推動。
發揮無用之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長期擔任教育行政高層帶領團隊,簡菲莉老師的領導風格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另一面——「無用之用」,「在擔任宜蘭縣教育處長時,適逢由宜蘭縣辦理全運會,但我在這方面完全沒有經驗,對於運動賽事、場地規格,還有為大型賽事與其他單位協力合作,我都沒做過,這時團隊合作非常重要,每個人依賴彼此,我在其中就是發揮『無用之用』,做為『穩定大家』的功能,觀察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做,就是設法『補位』,結果這一屆全運會大獲成功,我在這個大家通力合作的過程有很多學習,並看到自己的潛能,也更能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教育行政能力和經驗都備受肯定的簡菲莉老師,坦然分享自己也有需要視情境發揮『無用之用』的時候,並將之視為一種重要的領導能力,顯示簡菲莉老師在領導上的多元和彈性,以真心誠意的溝通和調適引導的做法一以貫之,從而成就自身教育行政到教育引導發展軌跡的進一步轉化。
「擔任宜蘭縣教育處長對我而言是人生的叉路,一段意外的旅程,也是一份生命的禮物,因為這個職務讓我有機會看得更廣,由幼教到高中教育都有所接觸,而不再只限於以前高中的範圍;另外則讓我能到天龍國以外的地方,可以伸出觸角關心以前在天龍國關心不到的偏鄉,試著瞭解和同理,也能針對城鄉需求平衡,規劃思考科技教育,提供適切的設備和運作規劃。」除了為地方科技教育奠基外,簡菲莉老師在處長任內還做了許多沒有前例的事,比如現在已成為慣例每年盛大進行的公開課博覽會,就是打造讓中小學老師們演示課程,相互觀摩精進的大舞台,縣內國中、小教師300人左右一起參與說、觀、議課,並邀請台、港、日的重要專家學者辦理大師講座,開啟彼此的教育對話而共同成長,在做法上,「會前半年就會有人陪伴老師共同成長,確保演示的老師一定成功,也就是把演示的老師當成明星,協助培力成長,再於博覽會演示。這個活動成功以後,現在他們延續這個做法,進一步以鄉鎮為單位,每年輪流舉辦,由內部對話,開展為內外部對話,做得非常成功。」看到自己開創的先例延續發展得更好,簡菲莉老師露出欣慰的笑容,對於自己常做沒有前例的事而需面對挑戰,她說:「我的個性是有點想要去挑戰,沒有前例沒關係,我們自己來做,提出想法,不離初衷地勇敢去做,不怕失敗,在過程中不斷調適,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
所以在轉換個人職涯跑道時,簡菲莉老師也貫徹這個信念和做法,由未來思考、引導師和U型理論等不同學習來源,轉化發展出自己的引導風格。簡菲莉老師自言在高中校長期間,「接觸曾(士民)老師以後,才知道引導是什麼」,以引導來共創校內願景的歷程學習,發覺原來引導有其方法論,而進一步投入學習。在宜蘭縣教育處長任內因緣際會而向宋玫玫老師學習未來思考,後來另又學習U型理論,這些引導思考的方法學都被簡菲莉老師融整組合成自己的一套教育引導風格,由公職退休後,成為協助台灣教育變革轉型的培力引導師。如何能由這些不同方法學習有效發展出個人做法和風格,簡菲莉老師說:「就是立刻去做,但必須轉化,用自己的語言,才能由自己學習中有新發現,也才能逐漸發展出自己的語言和風格。我就是膽子很大,學到後就會直接設法用上,自己做PPT,設想如果我做要怎麼做才能讓學習對象聽得懂。」同時強調就是要「勇敢去做,不怕失敗。沒有什麼外在包袱,先不要管別人說什麼,但要能覺察反思自己的狀態和做法,不斷調適。」她引用U型理論來解說轉化的歷程,在轉變過程中,「重點是要克服評判、嘲諷和恐懼,要懸掛、觀照它們,放掉它們,才能真正好奇,也才能同理對方,而開啟自然流現、共同創生的可能。」
「我喜歡這樣的模式,引導最棒的地方在於不用講述法,而能由提問探究中引出更多,引導對方抓到重點,由對方自己的內在來說出,這和我直接告訴對方的學習成果是不一樣的;引導是只要身體力行就會成長,CP值很高。」簡菲莉老師由自身發展引導師能力的體驗出發,鼓勵老師們一起實踐引導的精神和方法,而能一起引導開創台灣教育的未來。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總辦公室)
荒廢空間活化重塑——打造教育轉化的新空間
對簡菲莉老師而言,多年投入跨領域教育改革工作,就像把荒廢空間活化改造的過程,「這些年我主要的教育工作就像在改造一個荒廢空間,這間在大屋子中大家都放棄且無人理會的荒廢空間,假如我稍微改造一下再使用,就能活化而成為全屋的亮點,課綱裡有很多這樣的空間,這是我碰跨領域最先介入的地方,教育跨領域合作就是這個原本荒廢的空間,設法活化它,回應時代和學生的需求,讓中學老師們跨領域合作,讓學生自主選課,都是我工作的重點。」
在擔任高中行政主管時,曾有一個學習領域10學分可以選修,但只有4個學科,多出的2學分一般圈內人的反應大都是「分豬肉」的方式,看哪一學科的老師人數較多,就分給這一科開課;然而簡菲莉老師就不考慮這樣便宜行事的做法:「這多出的2學分在我眼中反而是被忽視的潛力股,這2學分應該是這4個學科的老師一起開發一個課程來讓學生選,這就是我所說的被荒廢掉的空間,怎麼把這個荒廢的空間讓它活化起來,可以用來進行跨領域課程,希望老師們可以回應學生需求,讓學生可以選擇,可以讓這個課程成為我們之所以和別人不一樣的亮點,我們可以為學生做更多事情,我都是這樣來說服老師的。」
由這樣的小地方做起,對個人發展也有好處,簡菲莉老師表示:「只有這裡才有機會,其他地方早都被別人分完了,怎麼樣由部分去看待整體,由荒廢空間活化再利用,就是由部分連結影響全體,才能發揮自身影響力,讓教育有轉化的可能。」
簡菲莉老師自述投身跨領域教育生命歷程的這番話,隱約透顯一種以邊緣突破再回應主流的獨到發展哲學,其中不因既存事實而依循,強調務實而有發展性的視野,正是簡菲莉老師帶領未來思考工作坊時常強調的觀點和精髓;事實上簡菲莉老師的確因這樣獨到的發展眼光和行動,歷任高中教務主任、校長、縣市教育處長,再轉換至結合未來思考、教學引導的引導師跑道,持續陪伴教師們向跨領域合作的願景一起前進,為台灣未來教育奠定更堅實的根基。
(攝影/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高屏區域社群共創交流基地)
人物簡介|簡菲莉
簡菲莉前處長曾於台北市立西松高中、中山女高就職,2009年出任中正高中校長,於教育界服務近30年,2017年2月借調擔任宜蘭教育處長一職,並於2018年1月底退休。自2018年卸任處長後,與陳佩英教授合作致力於國教署委辦的國中課綱推動與課程發展計畫,為因應108新課綱的推動,透過各式增能課程的設計,舉辦系列工作坊,陪伴國中小教育現場的主任、校長、教師以及各縣市教育局處的課督進行增能,協助各校建構校本課程計畫。目前任職於新北市林口康橋國際學校,擔任總校長暨中學部校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