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以「學用表現」、「場域實踐」與「教學創新」為主題,呈現不同現實場域的教學創新能量!

2022「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成果聯展」活動紀錄 2022/08/15

  學術論文發表主要是以「學用表現」、「場域實踐」與「教學創新」為討論主題,大會邀請了謝淑玲老師、張敦仁老師、邱士峰老師蒞臨點評與主持。各個研習場次吸引了眾多計畫教師與學生蒞臨參與。
  在「學用表現」的研習場次,臺北醫學大學邱佳慧老師的《大專生專業運用之敘事力量表編制》,認為敘事是敘說故事和意義傳遞的過程,因此敘事內容與流通形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質地。文章透過扎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建構出大學生專業運用之敘事力量表,同時整理出敘事力的四個面向:理解、同理、轉譯與表達。國立成功大學陳語晨老師的《經驗式學習者類型與學生設計表現探討》,則是採取經驗式學習理論分析學生的學習歷程,藉此提升對於學生學習狀態的理解,並進一步以此作為制定學生學習策略的參考依據。研究發現學生從大一到大二、大二到大三兩個階段,學習歷程有明顯的轉變,因此未來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學生個體能力的成長變化。臺北醫學大學王明旭老師的《真實議題導向課程對大學生敘事力學習之影響:以設計思考課程為例》,以真實議題導向融入設計思考的課程,探索設計思考對於學習者多元敘事能力的影響,並希望透過設計思考刺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文章提出四個課程設計的規劃建議,期待看見學生對於議題探索能力、理解與同理敘事能力的顯著提升。虎尾科技大學張麗娟老師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供應鏈金融平台的學習之影響》,利用操作平台技術建構「區塊鏈」和「供應鏈金融」的技能訓練系統,並導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透過系統進行自主學習。四位老師皆分享了在教育現場所遇到的困難,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四位老師所念茲在茲的問題。

  「場域實踐」的研習場次,則是更為關注教學課程在場域參與方面的活力。致理科技大學蔡郁焄老師的《以策展作為地方議題探究與行動實踐的教學研究》,透過啟發策展行動意識、策展行動原型發想、策展行動議題發聲三個方向,培養學生對公共議題的反思與批判能力。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陳正芳老師的《跨域敘事力教學實踐研究:以地方敘事力的建構與應用課程為例》,探討地方敘事力課程如何融入地方,並且形構出新的價值與意義。團隊走訪生態博物館、船山環境劇場,產出劇本寫作,完成地方敘事力的劇場演出。靜宜大學劉鎮輝老師的《場域連結型課程學生學習鷹架建構之行動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針對學生學習進行鷹架建構。論文針對兩個學期之學生能力的自評結果,包括分析多元敘事、議題探究、實踐實作進行比較,得出整體學習鷹架調整之正向效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吳淑玲老師的《從跨領域教學述說桃米社區的微型產業品牌故事思》則是希望能夠透過實際課程的運作,達成不同專業學生的能力整合。課程展示學生對於品牌故事與行銷提案的質性結果,同時檢視跨領域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成效和教學策略。這場次聚焦場域實踐,呈現了敘事力在場域實踐方面的活力與動能,展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找到的教學創新與實踐能量。
  「教學創新」的研習場次,臺北醫學大學林文琪老師《以身體技術為媒介的具身學習原型課程發展研究》透過具身認知理論及技術現象學的文獻分析,發展出課程設計的基礎理論。論文提出五個具身學習課程設計的行動準則,以及提供具體可遵行與作為自我檢核的參考框架。國立臺灣大學顏靜筠老師《素養導向的大一中文教材分析》針對素養課程、大一中文課程與教材選編進行分析,探究素養導向教材在大一中文課程文本的角色定位的轉換。輔英科技大學高家萱老師的《〈管理標準書〉融入應用外語系「中英翻譯」之創新課程研究》則是提出三個議題: 一,「翻譯練習」到底意味著什麼? 二,技職教育「翻譯練習」到底意味著什麼? 和三,融入企業〈管理標準書〉是否能改變專業英語教學現場?側重反思科技時代的翻譯教育。實踐大學王慧敏老師的《幼兒園健康安全案例教材發展之研究》關注幼兒健康的安全議題,反思幼兒園教保學程的「幼兒健康與安全」課程的教學實務現場,冀能發展出具有信效度且適合職前培育的幼兒園案例教材,培養具備健康安全素養及多元思考能力的教保員。從具身學習、素養課程、翻譯課程到幼兒保育的教學現場,各個老師的關注正呈現不同現實場域的教學創新能量。

  讓我們期待後續的學術論文場次的活動報導!

教育現場的敘事力
×敘事力的四個面向:理解、同理、轉譯與表達。
×敘事力是學生核心能力的主軸。
×無所不在的敘事力!


社區場域的敘事力
×地方敘事力的劇場演出。
×社區品牌建構與行銷提案。
×生活空間的敘事力!

跨越領域的敘事力
×醫學倫理
×語文素養
×翻譯教育
×幼兒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