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以「跨域創新」、「多元議題」與「生命敘事」為主題,展示了教學課程的經營成果,呈現學科與敘事力的交織能量

2022「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成果聯展」活動紀錄 2022/08/29

  在「跨域創新」、「多元議題」與「生命敘事」為討論主題的學術論文發表,大會邀請了蔡群立老師、張瑞剛老師、蔡佩均老師為論文場次進行點評與主持。

  在「跨域創新」的發表場次,國立中央大學皮國立老師的《現代台灣人社教育中的融通與創新:從史學方法到跨領域敘事能力的反思》,梳理了1949年至今臺灣史學界的史學方法參考書的出版狀況,針對人文社會創新教學進行檢討與反思。文章同時藉由教師經營敘事力課程,將前述史學方法的反思融入教學當中,可謂創發了「史學」與「敘事力」之間反思與激蕩。輔英科技大學林雅菁老師的《專業必修課程跨域雙師授課教學模式之發展》,以學生背景、教學目標、誰是主體、內容規劃、內容深淺、學習成效等六個面向作為共構的思考流程,建立了「雙師共構共教共識輪」,呈現教師在過去兩年執行全校型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的課程內容。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潘怡儀老師《發現全藝術:跨藝術合作關鍵與教學法實踐》,則是關注藝術教育因為分科教育模式,使學生對於藝術領域形成單一學習模式的課題。因此,論文不只是希望學生的能力可以藉由跨領域而提升,更是期望藉由帶入環境故事的素材,使創作與社會之間得以再次連結。


  在「多元議題」的發表場次,教師們同樣開展出各異的教學規劃與課程設計。亞東科技大學黃啟峰老師的《「多元族群」與「平權議題」的跨領域教學研究:以通識課程「現當代中文小說選讀」為例》,主要呈現如何透過「現當代中文小說選讀」的課程設計,引領技職學生培養閱讀小說的習慣,訓練其解讀文本、辯證與表達的能力,形塑其成為具備多元文化視野與人文素養的現代公民。文藻外語大學的陳靜珮老師的《環境教學成果在學童營隊上的應用於實踐》,主要應用體驗學習理論,以服務學習作為教學策略,經由體驗學習、回饋反思、轉化所學、應用所學於學童營隊,促進學生完成教學實踐的任務。東海大學賴炳樹老師的《應用遊戲式教學法於議題導向:氣候變遷與土地使用》,說明東海大學的「議題導向:氣候變遷與土地使用」通識課程,是如何藉由聯合國防止災害遊戲,增進學生對於防災議題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以及促進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在「生命敘事」的發表場次,嘉南藥理大學陳政盛老師的《青銀共榮敘事的詮釋:以青銀社區活動為例》,透過質性資料之收集和研究,針對青銀互動過程之共融意義架構做進一步的詮釋和驗證。文章提出青銀共融的詮釋架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分析長輩參與社群活動的行動動機;第二階段開始藉著場域意義的建構,賦予長輩對於青銀互動空間的空間意義;第三階段則是互動意義的建構,青銀之間將由功能性的互動逐漸深入和投入情感,最終產生替代式親情。經國管理學院洪悅琳老師的《體驗學習理論應用再高齡多元輔療課程之教學實踐與省思》,透過質量多元方式收集並分析「高齡多元輔療」課程的教學成效。相關課程主要採用個案研究方法,讓同學練習不同的輔助性療法。課程的教學主題包括:正念減壓與生活聯繫、芳香照顧實作、藝術靜心創作、園藝創作、高齡音樂律動實作與慢性病自我管理。輔英科技大學鄭富春老師的《人文經典課程閱讀理解在科技大學教學實踐初探:以「莊子生命療愈探究」為例》,運用「探究策略」探究適合科大學生的「人文經典閱讀」的教學模式。課程主張深化、活化、內化學生的經典閱讀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於莊子生命療癒的生命連接。

  從「跨域創新」、「多元議題」至「生命敘事」的發表場次,展示了各個教師教學課程的經營成果與關懷指向。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建構,更是實踐知識的伸展,無不環繞在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果,達成社區關懷、人本關懷,呈現學科主體與敘事力交織所生的煥發能量。我們期待教師們後續能有更多的教學心得與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