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教學創新如何發生?如何與場域結合?高教現場的實作經驗談

2022「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成果聯展」活動紀錄 2022/09/07

  在教師短講的A4-A6場次,「教學創新」是計畫教師們共同關注的主題。

  致理科技大學蔡郁焄老師以《這些,那些,都是「別人拿不走,你也丟不掉」》為題,分享團隊如何通過敘事力融入不同學科,協助地方議題被看見。致理團隊以「野柳議題」舉辦「野柳溫度展」,這場活動匯集124名學生跨領域合作。他們於暑假前往野柳進行田野踏查,與當地團體會談。雖是通識選修課程,但課程結合場域與策展實現,同時秉持帶著別人拿不走,你也丟不掉的精神,使得過程中經歷的點點滴滴已是意義非凡。嘉南藥理大學孫自宜老師以《共同發現的旅程》為題,說明計畫課程先是進行樂器製作,再則將樂器帶到社區與長輩共樂。在這過程中,學生與長輩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有自信,社區也因為社區樂團而變化。中國醫藥大學袁明豪老師以《你知道如何從0到1搞創新嗎?敘事展新力》為題,分享中國醫藥大學北港校區的通識課,如何透過基金會將場域的需求帶往校園,依此促進雲林地區的地方創生。課程舉辦「北港杯中醫大創新創意競賽」,使學生從無到有完成提案。學生在過程中逐步累積自信,不僅分享成功和失敗經驗,同時與評審表達自己的想法。


  國立屏東大學陳佑老師以《實證體育Mix探索教育的課程分享》為題,說明課程希望可以通過重新詮釋體育,開發以身體經驗與社會互動為訴求的探索運動課程,以系統化素養導向的教學方式,探尋小琉球的人文歷史。課程的學習模組分為四個步驟:前置誘發、隱喻鋪陳、認知引導、重塑敘事,一步一步培養學生用不同方式探討環境議題。當中「斯卡羅人文探索巡禮」的場域探討,帶領學生走訪屏東的自然地景。大同大學陳淑敏老師以《大學生全球素養實作的行動研究》為題,課程關注引導學習者投入通識課程,結合社區場域踏查與議題實作,建構出具有社會行動價值的學習方案。課程採取探索、假設、策略、實作、反思的實作歷程,引導學生反思場域問題。輔英科技大學張慧穎老師以《利用新興科技AR融入「在地關懷農作物探究與敘事表達」課程之分享》為題,分享團隊嘗試把AR和農作物結合在一起,帶領學生參訪南瓜園、番茄園、玉米田、紅龍果田,和小農互動,探究農產品議題,最終寫出知識型手冊。

  亞洲大學李麗君老師以《在湯裡加鹽——敘事力走入護理教學的反思》為題,課程關注長照議題,帶領小組前往社區長照現場進行實際踏查,學習如何創新靈活思維,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需求,並發展出各自的訪談脈絡。通過護理敘事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而不同專業領域進入場域的視野皆不同,正可激蕩出更多的討論。亞東科技大學黃芬芬老師以《在微光中向前行:醫療視角下的新住民敘事》為題,課程關注新住民議題,訪問對象主要為新北板橋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的成員過程中,同學們發想需要了解的議題,並舉行新住民醫療平權微電影展。臺北醫學大學陳代樾老師以《我在跨域共創中的學習》為題,分享執行「藝術與身體知覺」課程的過程,回顧課程共創的開始、建立共同的信念基礎,並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藉由費登奎斯方法,通過神經可塑性的理解改變僵化的動作慣性,改善自身和環境互動的關係,培養自我判斷能力與感覺。

>>>短講精彩回顧:
A4教學創新:蔡郁焄老師、孫自宜老師、袁明豪老師
A5教學創新:陳佑老師、陳淑敏老師、張慧穎老師
A6教學創新:李麗君老師、黃芬芬老師、陳代樾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