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學生如何在課堂中,置身教學現場進行觀察並自我成長?(一)

2022「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成果聯展」活動紀錄 2022/09/26

  在B-1場次中邀請到輔英科技大學的張慧穎老師來為該場次TA短講主持,打頭陣的同學由致理科技大學的鄭婕同學即將歷經身分的轉換,成為了社會新鮮人,回首大學四年,值得回憶的是加入計畫後的蛻變,總覺得改變從來不是對錯的選擇,更沒有是非的標準,每次些微地進步成就了現在的自己,時常記得郁焄老師和她說過的「別人拿不走,你也丟不掉」這句話,她想大學的總和無疑不是不斷的加減乘除後,淬鍊出更成熟的自己。相較之外,輔英科技大學的宋雲祥同學則是剛踏入這充滿未知的世界-大學,懵懵懂懂間加入了敘事力課程,發現團段合作十分重要,分工確實更是團隊裡不可或缺的元素,初次接觸到SDGs、場域踏查、在地敘事報告等,才剛加入卻面臨到計畫的尾聲,覺得可以把結合專業課程的活動,成立了健康永續創新社讓更多人認識知道並了解敘事力的魅力,也希望接下來可以提升自我合作學習以及在地敘事之能力。接著這位臺北醫學大學的馬浠潤同學因為遇見身體化課程,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透由八個印象深刻的工作坊,來看見自己心境上的轉變,可以跟著計畫一起畢業,成為敘事的粉絲,是在求學這段過程中收穫最多的回憶。此場次的最後一位是靜宜大學的林泓明同學,「為自己跨出那一步吧!」這句話是多麼地堅定,揹起行囊,去看看外面有趣的世界,勇於嘗試,挑戰不一樣的自己;在跨域團隊中,了解到原來一群人真的可以走得更長更遠,每個人都是一滴小水滴,集結在一起就會創造無限的可能。

  在B-2場次中邀請了文藻外語大學陳子梅老師來為我們主持,國立嘉義大學的林家羽同學,因通識課程而踏入計畫,參與計畫兩年間她覺得這課程給予了一個契機、一個去實踐的機會,運用農業桌遊讓想理解更多農業知識的學生,可以更深入淺出地了解,能為修課的同學們帶來什麼改變,是在計畫中最好的收穫。文藻外語大學的朱彥誠同學本身內向不擅表達,可因為班導的鼓勵,而加入敘事力計畫這個大家庭,回想第一次參與菲莉老師主講的教學助理工作坊,真的大開眼界呢!讓他改變了學習與思考模式,可以更了解自己或其他人的想法,或許這是加入敘事力團隊中最顯著的蛻變。南華大學的林彥妤同學把在敘事力接觸到的每一項都當為難得可貴的"第一次",在各種第一次的摸索過程中,學到耐心、細心、說話術語,正因為各個的第一次,讓她可以從中找尋錯誤,在下一次來臨時可以做得更好。最後,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廖紫妍同學來說說在學習的過程中,誰都可以是旁觀者,但誰都不該是旁觀者的想法,畢竟都選擇花時間在「這裡」了,無論教學助理要做多少不太像教學助理會做的事情,既然抱持著學習的心態,那多重身分不應該是阻饒我們勇往直前的障礙物。

  在B-3場次中邀請到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楊智琄老師來為該場次主持,此場次著重於教學現場的觀察,透由場域踏查來分享。大同大學的張悅倫同學藉由影像敘事,走出校園,接觸真實議題並探討,才發現其實有時候一個問題它並不會有標準正確的答案,真正理解議題想表達的核心概念,那才是議題背後須被看見的一角。亞洲大學的張竣瑋同學是一位留學生,卻沒有因語言的落差、文化的差異而怯步,反而因緣際會進到了計畫,跟著老師做攝影、剪片的學習,也體驗到了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出乎意料地更了解臺灣這塊美麗的土地。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陳玉婚同學,數位敘事下的在地關懷、場域的觀察,讓她更認識長者議題、探訪社福機構,在幫助弱勢團體期間,更觀察到同學的省思,變得比較常回家陪陪家中的長者,將在場域中展現的關懷力,可以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該場次最後一位分享者為國立臺南大學的李明澤同學,在教學現場中經由回顧、省思、調整、學習來讓自己更加強大,他回想到因疫情的關係,使所有課程轉為線上,當時一陣兵荒馬亂,最後利用直播帶大家走讀臺南此項舉動極為印象深刻,也在這次事件中,學習到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

>>>TA短講精彩回顧:
B1自我成長:鄭婕、宋雲祥、馬浠潤、林泓明
B2自我成長:林家羽、朱彥誠、林彥妤、廖紫妍
B3教學現場觀察:張悅倫、張竣瑋、陳玉婚、李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