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高教資源分享
教練團/共創夥伴
課程列表
揪課專區
許願課程
專欄文章
常設展
展演廳
演講廳
直播活動
影音列車
會員專區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聯絡我們
跨領域
創新教學
教學實踐
工作坊
高等教育
教練團
閃亮亮
[活動報導] 如何在教學與場域中回應學生,設定目標與問題引導,讓學習回歸社會實踐
2022「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畫成果聯展」活動紀錄 2022/10/05
教學創新A-7至A-9場次中,教學創新與場域合作主題短講,教師們不斷地在教學、場域踏查過程中調整、回應學生,設定目標與問題引導學生走讀,自己認識場域,最終學習後能夠回歸到社會當中的實踐,「學以致用」已經轉變為另一個層次。
▋
雙語國家師資培育之在地實踐─平權與永續
臺灣近幾年推行雙語教育已有一大步,作為臺中海線主要推廣者的
靜宜大學團隊(子計畫二B),陳怡伶老師
聯合龍井、沙鹿、清水、梧棲國小端,成立海線雙語教師聯盟,擬定相關機制,讓更多學校可以透過聯盟參與共備課程,形成雙語教師社群,帶著校內雙語教育師培生,讓國小生透過雙語教育認識、理解現在正在發生的議題,其中不乏使用「遊戲式學習法」、「說故事劇場」等教學方法,讓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用簡單、活潑的方式,不但快速可以進入場域的世界,更能增進專門學科能力。而師培生們歷經多次線上試教,並由國小端校長、師長給出建議,避免於陷入教學迷思。
▋
雙師授課帶來全新的課堂風景
雙師共授逐漸普及化,而
國立嘉義大學團隊(子計畫一),陳美智老師與張晏菁老師
雙師共授帶來的不僅僅是「全新的課堂風景」,透過Podcast的模式,述說初次嘗試雙師共授的歷程、感受、因應措施、學生回饋,陳美智老師的「農」與張晏菁老師的「文」,在「農村系統思考」這堂課,引導學生了解農村文化特質與探索,兩邊的專業之下融合敘事力,讓學生使用數位媒材作為最後的產出,培養學生的軟實力。兩位老師在課程共備中,除了定義跨域,互相回饋專業可應用之處,討論發想在這堂課跨域的程度及比例,提升學生注意力且達到教學目標,使得學生面對城鄉差距與永續時,認知在地特色以做出相對應的行動。
▋
修煉批判敘事力三部曲:啟蒙、敘事與實踐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團隊(子計畫一),沈豪挺老師
以導覽作為起點,成立AO站、與NGO合作,後以學生提問:「這些族群是不是成為『被觀看』的對象?」而調整計畫課程規劃,培養「批判敘事力」,讓「啟蒙」、「敘事」、「實踐」作為計畫課程的三部曲,讓學生以理解主流知識並非事實,以及讓他們的為自己的族群消除不正確的觀念,留住主體並尋找解方,避免成為「他者」。
「三部曲」簡述:
「啟蒙」:
以文本探討主流意識,參訪了解影響的層面,建立關於「壓迫者」、「被壓迫者」的觀念釐清。
「敘事」:
不限任何方式為族群發聲的敘事能力培養。
「實踐」:
學生面為其他平輩引導,不論是桌遊或導覽,任何行動皆可影響社會。
▋
看見「淡水」的一百種方法—「淡水新篇章」的課程建構
淡水作為臺灣名勝的一員,卻擁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淡江大學團隊(子計畫二B),陳慧勻老師
利用計畫團隊教師專業切入生態、歷史、文化、文藝面,教師們確立目標與方向後,進行踏查產生「Mapping」,而後讓學生各在下學期也體驗一次走讀,與教師們探索不同的面向。走讀過程以「外來者」角度深度觀察相關議題,透過觀察與發現結合新舊文化,將走讀過程及成果轉譯產生自我的論述,繼而產生屬於自己的「Mapping」,不限於專業,可創造如美食地圖、古蹟探索,在其中皆能產生與地方的連結。
▋
說一個在地的食物故事:SDGs與桃園
國立中央大學團隊(子計畫二A),蔣竹山老師
將網路上「桃園被票選為全臺灣最難玩的城市」作為認識在地的第一步,並利用田野調查去打破學生們的刻板印象,「歷史」──「一個城市身上的痕跡」具體呈現,課堂中使用「九宮格」及「心智圖」,學期中前往多種工廠踏查,讓學生知曉他們所在的這個城市擁有與眾不同的風景,體驗每種食物在工廠中的製程,於FB當中紀錄,再根據紀錄構想對應負責任消費生產的方案。團隊從「知識」再到「故事」的成果與能量使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發現,校內增加在地融入SDGs類型的課程,進而擁有合作的機會。
▋
營養師的跨域與斜槓
現代人對於營養師的迷思,由
靜宜大學團隊(子計畫一),陳淑茹老師
一一來破解!斜槓時代讓營養師與各個職業結合,首先以「全人教育」概念,在課程中加入媒體素材、在地文化、人文素養文本等材料,從生活中發現、蒐集,再為在地食物撰寫出兩行詩,經過美編製作出卡片,並製作相關影片,最後進行線上策展,在任何細節都能看到「在地」,在顧及健康的同時,為在地食物、文化做出另一種行銷、推廣,不僅僅止於「營養師」。
▋
為恁毋甘遺忘的惜念
南臺科技大學團隊(子計畫二B),郭璉謙老師
以「為恁毋甘遺忘的惜念」為場域發聲,故事──後續設計、創立、翻新──改變,順應時代的潮流,「老屋翻新」這件事情近期不斷被提起,有些老屋被當作古蹟留下,有些轉型成咖啡廳、餐廳、民宿,有些則不敵開發消失在洪流之中,它們的故事也難再被提起。枋溪流域變為地下水文的痕跡,也是順應時間被蓋住,但團隊透過踏查、導覽讓學生了解老屋以及地下水文的存在,也讓他們知道每項事物皆有主體,皆有它們的故事,而希望「老屋翻新」之前,設計者與居住者可以經過一個對話,不讓老屋的主體故事被埋沒,不讓價值本身被抹滅。
▋
誰的西拉雅? 在地文化遺產敘說與創造
國立成功大學團隊(子計畫一),林蕙玟老師
規劃「為…而敘事」,不同階段進行有目標的詮釋,操作方面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平均進入小組,讓每個人都有發揮長才、跨域對話的機會,經過動/靜態攝影踏查、蒐集相對應的目標資料,讓學生參與設計思考工作坊,提升轉化資訊與未來規劃的能力,更是使用「創意思維價值評量表」去擁抱正向的衝突,融合同學與居民了解文化遺產,創造不一樣的故事與未來。
▋
場域合作
崑山科技大學團隊(子計畫二A)
的場域──復興老兵園區,事實上是灰色地帶,在某種角度來說是一個歷史標記,
洪莉雯老師
讓學生可以看到居民互助、同理、反思場域現今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它帶來的感情基礎,在一次次踏查過後,學生被地方居民渲染,對於社區產生責任感,甚至在課程結束後,依舊能回到場域陪伴居民們。
>>>短講精彩回顧:
A-7
教學創新──陳怡伶老師、陳美智老師/張晏菁老師、沈豪挺老師
A-8
教學創新──陳慧勻老師、蔣竹山老師、陳淑茹老師
A-9
場域合作──郭璉謙老師、林蕙玟老師、洪莉雯老師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