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實作踐行

影像閱讀觀點

【蔡佩均老師】
【課程簡介】
本課程隸屬於靜宜大學通識課程中的「跨域與設計」向度。課程中運用文學與影像文本兩大主軸,以及課堂授課與實作兩個面向,引導學生透過基礎文本閱讀、影像觀點討論、範例觀摩,比較文學文本和電影文本之異同,分析文學改編電影的意涵及其互文性,同提升議題的理解與掌握能力;並從實作中,建立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以策展的形式,讓學生收整學習表現。

【教學目標設計】
本課程透過教學現場的實作研究,為學生培養以下兩種能力:
(一)探究式焦點閱讀的能力
探究是一種積極想知道事物現象背後成因或真相的心智活動、追索答案的學習歷程。焦點討論則有助於聚焦文本閱讀與議題探究,並在形成結論後看見多元觀點。
(二)多模組敘事的能力
融入文學、電影、紀錄片、田野調查等多種敘事資源,引發學生的觀察、覺察、洞察能力,進而能夠提出獨特的觀點與詮釋。

【教學策略】
課程採用「文學」與「影像」對讀的方式進行。透過文學作品的選讀,以及影像改編的分析,探究各種議題再現於社會時產生的回音。職是之故,在引導同學讀解文本階段,採用「靶心人公式」(許榮哲提出)、「故事山結構」、「三幕劇結構」分析文學及電影文本中的敘事結構。透過這三個敘事結構的拆解,以七、五、三個步驟進行情節分析,以使非文學科系的學生較能結構式地掌握文本主旨與意涵。

【教師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成效】
教師教學成效:
1.發展「影像閱讀觀點」課程之探究式教學培育模組,將此導入課堂,活化教學現場、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培育具有創意的多元敘事力的學生成為教學助理,後續在校園推動及擴散成效。

學生學習成效:
1.提升高階影像解讀能力與敘事力
2.培養觀察能力與回應地方議題之能力

【教學反思】
整體而言,課程大致能夠引導學生從文學文本讀解、靜態影像掌握,到紀錄片的提案與企劃,逐步認識議題、形成閱讀觀點;引導學生耙梳地方議題,有助於在地關懷,進而形成認同。

【示範課程研發】影像閱讀觀點:靜宜大學 蔡佩均助理教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