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愛知目標》於2018年5月締約方大會通過「其他有效地區保育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的定義,「就地保育」是指保育生態系和自然棲地,以及維持、恢復物種;對於馴化種或栽培種而言,其環境是指它們在其中發展出明顯特性的環境。其措施必須要查明該地區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貢獻,包括它們在生態代表性、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生態系功能和服務、和地景、海景的連接與整合、管理效能以及公平合理等貢獻,實現對整體自然的保育。然而,世界上不到 0.1% 的海洋區域被指定為OECM,或其他有效區域。 OECM 和保護區有相同的結果,如持續的生物多樣性。但並非所有保護區都有明確的生物多樣性目標;有時,區域覆蓋率不是作為生物多樣性成功的衡量標準。OECM 亦可以擴大保護範圍,促進可持續性、支持生計和保護文化習俗,包括公平和土著權利。 例如在亞馬遜地區,30%的熱帶雨林是位於保護區之外的土著領地,增加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潛力。因此,OECM可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環境,讓管理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人們都可以參與保護決策。
白冠雞@吳長錕
東方環頸鴴@吳長錕
海洋棲地@陶玉璞